走進位於馬鞍山市的仙樂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現代化廠區,立體倉庫內堆垛機與穿梭車組合作業,將取下的原料交給AGV(自動導向車)送至車間,由機械臂投入生産線。“與傳統倉儲相比,如今在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加持下,空間利用率提升了3.5倍,作業效率提升70%。”公司行政負責人蔣勤學説。
江淮大地上,人工智能的應用讓傳統製造煥然一新。
作為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安徽海螺集團也在不斷求新求變,今年4月攜手華為發布歷時一年打造的“AI+水泥建材大模型”,自應用以來,在質量控制、生産、設備管理、安全管控等核心環節都實現提質增效,如燒成煤耗指標下降1%、20余類風險識別準確率達90%等。
“製造業已進入‘知識+數據’融合新階段,通過將專家經驗轉化為可迭代的算法模型,我們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産業鏈的智能決策體系。”作為“AI+水泥建材大模型”的主要建設參與方,海螺旗下科技公司安徽智質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智能裝備事業部部長陳洋説。
當人工智能走進工廠大門,工業生産迎來全流程重塑機遇。作為聯想集團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製造基地,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據學習、大模型等技術,將每天的排産時間從傳統的6小時縮減到1.5分鐘,産量提升19%,處理訂單數提升24%。人工智能在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全流程深度覆蓋400余個場景,實現能源消耗下降37.6%,物流路徑優化29%。
AI深度融入製造流程,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産關係的重塑和品牌影響力的躍遷。
深耕清潔領域十餘年的安徽振達刷業有限公司,在出海路上曾遭遇“攔路虎”——每月需製作大量外語産品介紹視頻,成本高昂且存在語言限制。在安徽“數字化軟體服務包免申即享政策”支持下,振達刷業借助羚羊工業互聯網&&的視頻創作、翻譯功能,視頻製作實現大跨越——文案産出提速10倍、製作成本銳減95%。
支撐這場變革的,是日益完善的創新生態。“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2024年已累計上架智算超1.4萬P,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一批領軍企業在此布局;羚羊工業互聯網&&累計服務中小企業4萬餘家;今年3月,《安徽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正式發布。這種“算力築基—&&賦能—人才裂變”的三位一體架構,正在重塑區域經濟的技術基因。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5G、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速發展,數字産業完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3%。
生産線上舞動的機械臂、車間裏穿梭的AGV、服務器中躍動的代碼……當傳統工業擁抱智能革命,贏得的不只是更高的效率與更優質的産品,還有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記者胡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