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合肥交警空中巡邏,我們已對事故現場拍照取證,請所有人員撤離到安全區域……”在合肥高新區,一架無人機正“出警”處置一起交通事故,從接到指令到完成取證和生成簡易事故現場圖,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科研所副所長尹成勝介紹,目前他們已配備14座無人機機巢,一旦附近發生交通事故,搭載智能模塊的無人機能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配合交警實現事故軌跡厘米級還原、多角度拍攝取證、喊話疏導交通等。
安徽省公安廳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安徽機動車保有量超1600萬輛,5年增長近200萬輛。面對日益繁忙的交通,安徽探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慧交通,尋求保暢便民最優解。
家在淮南的王先生來合肥工作已近兩年,為了多陪伴家人,他每週要在兩座城市間多次往返。“下班回家時,最讓我溫暖的是從淮南高速出口到市區的一段‘暢行路段’。近10公里路程,10多個信號燈,經常一路綠燈,似乎在為我調整節奏。”王先生説。
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管理科科長江浩告訴記者,“暢行路段”實際上是精心設計的“綠波路段”,通過算法優化交通信號燈配時,勻速駕駛時就能少遇紅燈甚至不遇紅燈。
如今在安徽,智能交通信號燈越來越多,它們在車水馬龍間,將效率與體貼編織進城市經緯。目前,安徽省9000余個路口實現了聯網控制,160余個重點提升路口完成了精細化治理。
“那是去年安裝的探測雷達,能準確感知到達路口車輛的數量、速度等數據,配合後&智能算法模塊分析車流規律,實時調整信號燈配時,實現‘燈隨車動’的自適應控制。”在合肥經開區繁松路口,交警經開大隊副大隊長巨龍指着路口上方的一個小盒子説,駕駛員過這個路口的等待時間從四五分鐘壓縮至一分鐘左右。
在提升通行效率的同時,安徽將交通安全作為智慧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不斷運用新科技,排查和治理各類交通安全風險隱患。
“這是針對疲勞駕駛行為搭建的智能預警系統,可識別長時間連續駕駛的車輛,並自動電話&&相關駕駛人,提醒其停車休息。”在合肥市交警支隊科研所,副所長孫一鳴指着電腦屏幕上的系統界面告訴記者。
智慧交通建設背後離不開“從等待群眾上門到主動提供服務”的理念轉變。4月初,安徽交警在全省推出駕駛人期滿換證、核發免檢車輛檢驗合格標誌等10項車駕管“主動辦”“提醒辦”“直接辦”服務,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智能感知有相關業務辦理需求的群眾,以短信、電話等方式徵詢意見,群眾同意後可直接辦理。
安徽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總隊長鄭旭東説:“我們將進一步創新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打造更多智慧道路,讓‘數字大腦’重塑城市交通,切實提升交管服務水平。”(記者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