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互聯網加速組網,一批新型號商業火箭陸續首飛;頂層設計強化牽引,産業資本加速入場;構建起“星、箭、場、測、用”全産業鏈,坐擁萬億元市場規模……“十四五”時期,我國商業航天抓住發展“黃金機遇期”,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實現快速發展。
步入8月,距離“十四五”規劃收官不足半年。相關行業、一線企業正主動作為、向新而行,推動商業航天不斷邁向發展新高度。研究預計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2.8萬億元。
産業發展多點突破
8月4日,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一組衛星,均由銀河航天承擔研製,這是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製此類衛星。
“我們正加快從‘少量定制’向‘批量生産’衛星的模式變遷。”銀河航天衛星型號總師胡照告訴記者,該組衛星核心單機産品均實現自主研製,同時採用面向批産的模塊化設計,支持多模塊並行總裝、集成和測試,可實現批量化並行測試。
“十四五”以來,一封封捷報,印證着我國商業航天多點突破、快速發展的趨勢。
看衛星研製——一批關鍵技術不斷創新,衛星批量生産、太空組網能力提速。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統計,截至7月底,“千帆星座”完成5批次90顆衛星發射,“GW星座”完成6批次低軌衛星發射。
看火箭發射——朱雀二號、谷神星一號、引力一號等10餘款新型號商業火箭陸續首飛,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民營企業商業火箭發射次數累計達39次。
除了衛星、火箭,作為商業航天産業“三大件”之一,航天發射場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8月9日凌晨,由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捷龍三號遙六運載火箭搭乘“東方航天港”號發射船,在山東日照海域點火升空,將“吉利星座04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作為我國唯一的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東方航天港在“十四五”時期圍繞“陸海聯動、星箭一體、出廠發射、回收復用”展開布局。“我們把所有的項目都集聚在一個産業鏈條上,科學構建了‘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網’的全産業鏈條。”東方航天港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高中前説。
與此同時,“十四五”時期,我國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成並成功首發,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過去五年,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在‘星、箭、場、測、用’各個環節取得多點突破。”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軍民所(商業航天研究中心)所長楊柯巍&&,自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産業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之後,保持逐年增長態勢,2024年達到2.3萬億元,複合增長率約22%,預計2025年將增至2.8萬億元。
政策資本雙輪驅動
全産業鏈加速布局的同時,商業航天領域迎來投融資熱潮。
日前,商業航天企業藍箭航天、屹信航天相繼啟動上市輔導工作,正式開啟A股上市征程。
相關支持舉措有望加速企業上市進程。近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提出“根據産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更多前沿科技領域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加大對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支持力度”。
商業航天領域投融資熱度同樣高企。據泰伯數據統計,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共披露融資總額超150億元,比2023年增長近40%。
“商業航天融資市場活躍,企業估值穩步提升,火箭、衛星製造是兩大融資熱點。”楊柯巍説,特別是近兩年商業航天企業融資輪次中A輪和B輪佔比超過50%,標誌着企業已經從初創期邁入成長期。國家和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産業投資基金開始成為投資主力,為商業航天企業投資提供更多耐心資本支持。
除了資金加持,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政策也在加大引導力度,激活商業力量走向“星辰大海”的鏈式反應。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鼓勵社會資本步入航天領域。2024年和2025年,商業航天被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外,安全監管、衛星網絡協調、商業航天測控等規範性文件陸續&&,引導行業從無序走向有序,為産業安全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從地方布局上看,據初步統計,近3年,20多個省區市先後發布40余項政策規劃,支持商業航天關鍵技術創新、産業化落地、生態建設、場景開拓等,帶動數字經濟、網絡通信、高端製造等領域創新發展。
市場活力將接續釋放
展望下一步,可重復使用火箭有望迎來首飛,“千帆星座”和“GW星座”組網進程將進一步加速,下游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將更加貼近老百姓生活需求,國際合作和業務布局將持續拓展。
“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資本助力下,商業航天技術創新將實現新突破,市場活力將接續釋放。”在楊柯巍看來,我國製造業門類全、産業鏈完整、配套優勢明顯,能夠為商業航天提供堅實的上游支撐,同時具備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各行業對衛星通信、遙感、導航等需求旺盛,下游市場潛力巨大。
産業鏈各鏈條、各環節也在主動謀新,爭取更多突破。
“我們將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加快建設自主創新的太空基礎設施。”胡照説,後續銀河航天將加速星座組網、星上大能源、數字處理載荷等核心技術的攻關,推動衛星及各類關鍵設備的低成本批量生産。
高中前説,東方航天港將紮實保障好計劃內的多次海上發射、動力試驗及亞軌道試驗任務,提升火箭總裝總測能力,加快打造商業火箭生産基地,並提升“實時智能、服務終端”的空天信息服務能力,推動時空信息産業化發展。
專家&&,中國商業航天全産業鏈正實現快速發展,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時期迎來成熟期。
楊柯巍認為,未來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有望持續發揮,調動各方面力量資源,推動商業航天全鏈條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商業航天領域生態主導型企業、關鍵環節和細分領域中小企業隊伍有望進一步壯大,協同做強設計製造、發射回收、測控運營、應用服務、國際合作,激發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的蓬勃動能。(記者 郭倩 張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