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科技:競逐智慧建築新賽道 “老字號”美的集團的“藍海”突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1 10:04:4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樓宇科技:競逐智慧建築新賽道 “老字號”美的集團的“藍海”突圍

字體:

  走進位於上海青浦的美的全球創新園區,如同置身於“森林之中的科技之城”。玻璃幕墻之間綠意蔓延,花園與綠墻交相掩映,從遠處眺望,兩座L型建築相互搭疊,好似“漂浮”在森林之中。

  辦公區的“綠色”更具科技底色:空調可根據環境溫度與室內人員數量實時調整溫濕度;會議室在預定時間內無需手動操作即可實現人來燈亮,人走燈滅;電梯系統在AI加持下,可以給每位乘梯人分配最優轎廂,減少等待時間……

  這座園區的智慧建築系統,由美的集團樓宇科技事業部(以下簡稱樓宇科技)操刀,是展示其綜合解決方案能力的“樣板間”。園區不僅集成了其在機電系統、樓宇控制、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前沿技術,也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多樣化智慧建築場景。

  作為美的集團ToB業務板塊的重要一環,樓宇科技成立以來持續推進從設備供應向系統解決方案與&&服務的轉變,並加速將成熟的智慧建築方案推向廣闊的全球市場,在“雙碳”目標、城市更新、中企加速出海的多重機遇交匯中,樓宇科技正催化出商業中的“化學反應”。

  數智時代,讓建築“自我生長”

  美的是個“老字號”,可樓宇科技正年輕,並被寄予厚望。

  近年來,美的着力開拓B端市場,已從家電行業突出重圍,向科技型企業轉型。過去5年,美的累計投入超過600億元,布局AI大模型、新能源、機器人、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未來3年還將至少投入500億元研發基金打造更寬闊的科技“護城河”。

  美的樓宇科技的前身為“美的中央空調事業部”。該部門於2020年11月啟動戰略轉型,聚焦暖通及樓宇智慧生態集成解決方案;同年並購菱王電梯,布局電梯完善樓宇生態;2021年加速樓宇領域戰略布局,升級為“樓宇科技事業部”。

  2022年,自研數字化&&iBUILDING的發布,意味着樓宇科技的系統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邁上新&階。去年年底,樓宇科技正式收購東芝電梯中國業務,加速對智慧建築領域的生態布局。

  此外,美的不斷通過全球並購完善B端生態布局,相繼完成對意大利Clivet、德國庫卡、歐洲ARBONIA AG氣候部門等企業和部門的收購,在電梯技術、能源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等核心領域建立優勢。

  為何要瞄準智慧建築?答案就藏在建築的能耗數據中。

  相關數據顯示,建築全過程碳排放佔全國總碳排放的50.9%,其中運行環節佔比超過四成。而在建築運行的能源消耗中,暖通、電梯與照明系統三項就消耗70%以上。“雙碳”背景下,老舊建築的節能化改造不僅是政策所向,更關乎運行“賬本”。

  為用戶降低能耗費用上最具感知力的部分,恰恰是美的樓宇科技所擅長的:依託自身的研發製造能力,樓宇科技在暖通、電梯、樓控等領域積累了大量服務經驗與客戶基礎;iBUILDING雲&&則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方案的系統集成優勢。

  以樓宇科技改造的上海花旗大廈為例:這是一座已有近20年歷史的商業樓宇,設備老舊、能耗居高,團隊僅用120天,就完成了建築的綠色更新改造。

  團隊通過數字倣真技術,模擬建築的全年冷負荷,再結合大廈歷史數據和現實情況分析後發現:建築的總製冷量相比原先設計可減少400冷噸,相當於少裝1270&1.5P家用空調。

  而在大廈製冷機房改造升級設計時,為了打造節能性最優的解決方案,團隊將原設計的燃氣溴化鋰機組更換成美的“鯤禹”電製冷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再通過搭載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智能控溫、智能啟停、智能控載等功能,每年節約建築運行成本超300萬元。

  同時,大廈接入了iBUILDING雲&&,全面覆蓋樓宇環境、樓宇自控、照明系統等,能夠滿足大廈能耗管理、負荷控制和高效運維的需求。

  “建築或不再是一個固定物理空間,而是擁有數據感知和智能調節能力的有機體,能夠依託數據實現‘自我生長’。”樓宇科技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市場總監謝翠華&&。

  據悉,iBUILDING雲&&目前已接入超680萬台設備,集成了多個子專業系統,實時採集數據進行分析,實現更加精細和個性化的場景控制。

  這種“生長性”也正契合了當前行業對於新型建築能源系統的探索方向。“新型建築能源系統,就是以低碳技術與數智化手段為支撐,通過統籌多類型新型能源,結合建築本體節能和終端用能設備,形成智能化、低碳化、可持續的建築能源網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徐偉介紹。

  “樓宇科技的數智‘碳’索的理念與新型能源建築系統的探索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徐偉説。

  基於“技術+&&”的整合能力,近年來,上海花旗大廈、北京中關村鼎好大廈DH3等項目的綠色更新改造相繼由樓宇科技團隊擔綱,方興未艾的城市更新對美的樓宇科技來説,是機會和風口。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的《加快推動建築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到,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築實現規模化發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進一步推進,建築用能結構更加優化,建成一批綠色低碳高品質建築,建築領域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

  當前,中國城鎮化即將進入“存量優化”階段,既有樓宇正迎來新一輪升級換代。在大量設備老化、運行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以智能、低碳、可持續為特徵的智慧建築作為數字城市建設“接口”或將迎來新的行業風口。

  據中研普華預測,到2025年,中國智慧建築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6萬億元,2030年則有望達到3萬億元。對美的來説,這不僅是對“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更是“把握時代脈搏”的轉型突圍。

  洞察用戶,以場景定義價值

  在7月初舉辦的美的樓宇科技TRUE大會上,氟機空調新品MDV9系列發布了一項極具應用潛力的産品特徵——“設備加裝配件後,可在1小時內實現直連光伏”。這項技術突破源自樓宇科技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

  “我們調研過多地用戶,發現辦公建築的空調使用峰時與光伏發電峰時高度吻合,用戶對消納光伏電力有強烈需求。因此,我們進行了針對性的産品研發。”樓宇科技事業部氟機研發主任羅彬介紹。

  從“設備為先”轉向“以場景定義服務價值”,是美的樓宇科技研發體系變革的核心。

  “過去只做設備時,更關注能耗本身,現在作為樓宇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我們必須從用戶的直接及潛在需求出發,重構研發體系。”樓宇科技事業部戰略業務總經理楊鵬宇&&,當前,樓宇科技重點聚焦智慧園區、醫院、工廠、連鎖餐飲和酒店等典型場景,不僅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還推動與用戶共創個性化的空間應用。

  “聚焦場景化”的事業戰略也體現在並購布局上。

  美的自收購菱王電梯後,就將電梯研發、製造與維保等全産業鏈整合進智慧樓宇業務中。為解決在高端市場的品牌認知問題,樓宇科技在去年年底進一步將東芝電梯(中國)納入麾下,補齊品牌短板,以期能夠在華東區域的核心市場實現突破。

  在樓宇科技看來,東芝電梯在高端寫字樓、別墅等場景中擁有極高的用戶認可度,以其為切口,美的的智慧樓宇服務方案有機會進入這些用戶的選擇範圍。

  “從底層技術上,我們與江森自控、霍尼韋爾等國際頭部企業差距並不大,但在服務場景的豐富性和品牌力的沉澱上美的還需要時間,這是我們目前要尋求的突破。”解決方案與交付機電項目經理張玉霜認為。

  因地制宜,多元化突圍海外市場

  “世界很大,每個地區的市場需求側重點都不一樣,我們必須因地制宜,讓業務實現在地化。”楊鵬宇道出了樓宇科技布局海外要面臨的市場複雜性。

  近年來,隨着全球智慧樓宇市場的快速擴展,美的集團在智慧樓宇領域加快了國際化布局,重點瞄準歐洲、中東、東南亞、北美和拉美五大海外區域。

  在歐洲,美的憑藉高效整合與精準並購,已在熱泵與供暖市場建立起強勢地位。楊鵬宇介紹:“我們在意大利和波蘭的熱泵系統市佔率一度達到60%,穩居第一。”

  面對歐洲市場的高標準、高門檻,美的堅持當地研發、當地製造,既強化了成本和供應鏈優勢,也保留了歐洲品牌在設計、品質和客戶認知上的獨特價值。

  與此同時,樓宇科技在中東市場的動作也在提速。近年來,中東因其高溫乾燥氣候和飛速發展的地産市場,對智慧樓宇與節能設備的需求持續高漲。“別的地方要燒洗澡水,中東不少國家要想辦法給洗澡水降溫。”一位工作人員描述起中東市場的業務差異性。

  2024年,樓宇科技組織中東地區的考察團到訪中國,實地了解美的在樓宇控制、冷站集成等方面的技術能力與交付能力。“要讓他們看到中國企業不僅能製造,更具備設計方案和專業服務能力,這是贏得信任的關鍵。”一位海外項目經理説。

  而在新興的東南亞市場,工業園區和商業體的建設需求持續增長,樓宇科技正在同步推動本地化研發、製造和服務能力提升。

  在服務海外客戶的過程中,樓宇科技也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收穫。

  2024年,美的樓宇科技成功中標新加坡最大的政府組屋集中製冷項目。項目負責人介紹:“這類場景是目前美的樓宇科技所欠缺的,我們希望從這類海外業務的場景中積累經驗,未來或將用於中國市場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我們不會照搬已有的模式,而是深入洞察各地建築場景與市場機制,用最合適的方案賦能當地。”楊鵬宇分析。

  目前,樓宇科技的海外業務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對象涵蓋城市更新、産業園區、交通樞紐、教育醫療等多類場景。全球業務的深入拓展不僅讓樓宇科技積累了更多國際項目的交付經驗,也讓“智慧建築的中國方案”成為“走出去”的中國製造力量。 (記者 莫鑫)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