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用生命作答-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04 12:10:35
來源:新華網

東北抗聯:用生命作答

字體:

序言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新華網推出大型行進式融媒體報道

“重訪抗戰地標”

第一站,走進吉林

走進東北抗日聯軍誕生與成長的土地

 

回溯時間深處的歷史

觸摸山河鐫刻下的民族記憶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東北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堅力量。來源: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

敵我懸殊,是戰是降?

孤懸敵後,何以支撐?

絕境之下,怎樣取勝?

 

這支隊伍

用鮮血和生命作出回答

  孤懸敵後14年,3萬東北抗日聯軍,牽制70多萬日偽精銳部隊。來源: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戰,以信念的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變

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迅速淪陷

危難之際

中共滿洲省委莊嚴宣告:

我們中國共産黨人,一定與東北人民同患難,共生死,爭取東北人民的解放。

一大批共産黨人懷着這樣的信念與初心

深入抗日救亡第一線

楊靖宇

就是他們中的一位

楊靖宇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楊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

更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

歷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

 

他1927年入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

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秋

當磐石的抗日武裝鬥爭遇到困難時

受中共滿洲省委指派

楊靖宇來到吉林磐石,指導革命

油畫:楊靖宇提出“燈芯”理論。來源: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

楊靖宇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

他有一條著名的戰鬥原則:

“對群眾有傷害的戰鬥不打”

每次殲滅了敵人,繳獲了物資

他都會分給當地百姓一部分

 

他還以油燈為喻

要求遊擊隊密切&&群眾

開展武裝鬥爭

“遊擊隊是燈芯,群眾是燈油,

燈芯離開油還能亮嗎?”

 

正是基於“植根於民為人民”的信念

在磐石的遊擊隊才能夠

在距離中心城區僅20公里的紅石砬子山

依靠群眾的掩護與參與

建立醫院、被服廠、報社等機構

發展壯大武裝力量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紅軍被服廠遺址。新華社 姜明明 攝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這裡,中國共産黨

組建了在東北地區直接領導的

第一支抗日武裝隊伍

創建了第一塊抗日根據地

最早探索和實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吉林磐石

成為東北抗日聯軍誕生與成長的搖籃

圖片

圖為南滿遊擊隊創建地——磐石紅石砬子山。來源: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

1937年下半年開始

東北抗聯與上級黨組織失去&&

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

陷入了極端艱難的境遇

面對“上蘇聯”和“上長白山貓起來”的建議

楊靖宇説

我們不能走!我們要是都走了,群眾怎麼辦?老百姓會怎麼想?他們就會對抗日複國失去希望了。

面對敵人的誘降

楊靖宇説

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絕境之下

楊靖宇和他帶領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

依然忠誠於黨的使命與誓言:

“中國共産黨人,一定與東北人民

同患難,共生死”

日軍遺留的楊靖宇殉國前百日戰鬥相關檔案。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他們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餓着肚子與數十倍的敵人周旋

在生命的最後100余天

與日偽軍警至少發生了47次戰鬥

 

從以100敵1000時,依然能取得勝利

到敵軍屢次出動飛機部隊進行圍剿堵截

直至在叛徒的出賣下

逐漸兵盡糧絕

......

 

在敵軍遺留資料的縫隙與碎片記錄中

我們依舊能夠被

楊靖宇和他帶領的東北抗聯戰士們

高超的作戰能力

和強烈的戰鬥意志所震撼

楊靖宇最後戰鬥畫像。來源: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1940年2月18日

楊靖宇身邊最後兩名戰士犧牲

他獨自一人,堅持與日偽軍周旋

 

2月23日,因叛徒告密

楊靖宇將軍的蹤跡

在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

被發現

 

當日16時30分

楊靖宇將軍被日偽軍包圍

敵人屢次勸降,均遭他嚴詞拒絕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也始終保持戰鬥的姿態

依託着一棵大樹

雙手持槍,持續向敵人射擊

直至被機槍子彈擊中胸部

年僅35歲的楊靖宇將軍

壯烈殉國

楊靖宇殉國地“常青亭”。新華網 邵守志 攝

敵人不解

究竟是什麼力量

讓楊靖宇將軍在兵盡糧絕數天后

依然保持着極高的戰鬥力

於是割下他的頭顱,剖開他的腹部

卻震驚地發現:

他的胃裏沒有一粒糧食

只有一團團枯草、樹皮和棉絮

......

派兵圍剿楊靖宇的

時任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

大為震撼

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適宜的,中國擁有像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楊靖宇雕塑。新華網 邵守志 攝

忠於人民、忠於黨的堅定信念

比尖兵利刃

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用生命鑄就的豐碑

永不屈服的鐵血軍人

絕不只有楊靖宇

來源: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內

祭奠着5位東北抗聯的“斷頭將領”

楊靖宇、陳翰章、汪亞臣、魏拯民、趙尚志

 

日偽軍警把他們的遺首割下來

拍成照片,到處散佈

妄圖用來防止和鎮壓人民的反抗

但這一切只是徒勞

  楊靖宇創作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唱出了抗聯將士們永不屈服堅持戰鬥的理由:“奪回來所失的我祖國,解放那牛馬亡國奴生活”。來源: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抗聯戰士們

高呼着將軍們的名字

唱着他們寫下的氣壯山河的戰歌

一直戰鬥

一往無前

 

將軍們永不屈服的精神

成為鼓舞人們

尋求民族解放的巨大力量

楊靖宇殉國地紀念碑。新華網 邵守志 攝

絕不屈服

並不只是面對生死的那一瞬間

還有14年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面對極端艱苦環境的嚴酷考驗

 

記者穆青

曾描述過東北抗聯的艱苦處境

  在抗日戰爭期間,我親身經歷了無數苦難......但是,比起東北抗聯遇到的困難,實在是算不了什麼。我也讀過中外戰爭史,看到過不少反法西斯鬥爭的英雄事跡的報道。但是,論其戰爭的殘酷性、艱巨性,沒有一支是超過東北抗聯的。

東北抗聯戰士爬冰臥雪場景復原。來源: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

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朔風凜冽、滴水成冰

戰士們被迫以樹皮、棉絮

甚至煮食靰鞡鞋充饑

 

為了避免引來敵人

躲在山裏露天爬冰臥雪的戰士們

連火都不敢生

即便有時候有條件藏身於“地窨子”

很多人的耳、鼻、手、腳還是被凍掉了

凍傷甚至截肢成為抗聯戰士們

最普通不過的烙印

......

紅石砬子山抗日根據地“地窨子”原址復原物。新華網 張楨 攝

夏天的山林

依然充斥着致命的威脅

成團的蚊蠅、咬住就不松口的毒蛇

還有莫名襲來的瘟疫

都有可能奪去戰士們的生命

  剛進入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記者就被這條毒蛇“野雞脖子”尾隨。採訪過程中,還有蛇爬上了攝像機的三腳架。新華網 趙石樂 攝

日偽軍強化“集團部落”切斷抗聯與群眾&&

藥物供應存在極大困難

一些生性剛強的戰士

練就了“刮骨療毒”的意志

 

開國少將王明貴也曾是抗聯的戰士

當時,他腿部中彈

便硬是自己用剃頭刀劃開傷口

拔出卡在骨縫裏的彈頭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中的“手術&”遺址。根據地條件艱苦,平整的石頭塊,就是戰士們治療槍傷、骨傷的手術&。新華網 高民輝 攝

翻開抗聯將士們的回憶錄

許多章節更是不忍卒讀:

“50多天沒有吃糧食”

“百日未見油星、鹽巴”

“擰開子彈取火藥消炎開刀”

“為避免燒火暴露,冬天在雪地裏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覺時哨兵半小時就要叫醒,否則會凍死”

刻有“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標語的樹榦。來源:《周保中將軍和他的抗聯戰友》

就在這吞噬戰士們生命的密林深處

“宣傳樹”上刀刻的字跡

闡明了抗聯將士們

甘願克服一切困難、付出一切代價的原因

“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

 

東北抗聯將領馮仲雲

在《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鬥簡史》中

動情地寫道

他們沒有一個人是為了自己,他們全是為我們大中華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

 

永遠的東北抗聯精神

有這樣一組數字

見證着這段苦難輝煌

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內的烈士名錄。新華網 邵守志 攝

14年的浴血奮戰

數以萬計的抗聯將士慷慨赴死

部隊所存不足十之一二

 

據不完全統計

東北抗聯戰死沙場的

師級以上幹部就超80余位

其中,軍級以上將領30余位

 

這些,不是冰冷的數字

而是一個個用生命佇立的豐碑

楊靖宇烈士陵園雕塑。新華網 蔡夢曉 攝

如果説

楊靖宇胃中的棉絮樹皮

趙尚志單目失明依然策馬衝鋒的身影

陳翰章被敵人挖去雙眼

還依然高呼“死也不當亡國奴”的話語

是有關“英雄氣概”的磅礡注腳

 

那麼女戰士們的英勇

同樣氣壯山河

趙一曼面對嚴刑拷打始終不透露黨的機密

冷雲等8位抗聯女戰士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

誓不投降,英勇投江

......

來源: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

還有“少年鐵血隊”“少年營”的“娃娃兵”們

他們最大的18歲,最小的14歲

拿起簡陋得甚至有些像“玩具”的冷兵器

堅決地刺向敵人的心臟

......

少年營作戰使用的扎槍頭。來源: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

更有那許許多多的抗聯戰士

甚至沒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他們,一批又一批

前赴後繼

血戰到底

 

烽煙已遠,英魂永縈

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

從未磨滅

對東北抗聯精神的傳承

從未中斷

 

東北抗聯精神

是第一批

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偉大精神

黨中央確定其內涵表述為

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

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

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走進歷史

也是走向未來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新華社吉林分社、新華網吉林分公司

策劃:車玉明 劉加文 李志暉

統籌:劉洪 牟彥秋

執行:梁甜甜 董靜雪 程淼

作者:蔡夢曉 趙石樂 邵守志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
    掃碼打開新華網客戶端進行評論
    相關評論
      更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