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北京站)召開 凝聚多方力量共築健康中國基層防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0 16:47:58
來源:新華網

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北京站)召開 凝聚多方力量共築健康中國基層防線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吳起龍) 5月14日,由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指導、新華網主辦、RDPAC協辦,中國社區衞生協會與北京朝陽醫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養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北京站)在京召開。

現場,來自國家衞生健康領域的權威專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代表及行業同仁齊聚一堂,圍繞“疾病診療與管理”“聚力基層科室建設”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通過政策解讀、實踐分享與互動交流,為推進基層健康素養提升工程凝聚智慧力量,築牢“健康中國”建設基層防線。

健康素養提升進攻堅期 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成重要抓手

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提升正處於關鍵攻堅期。國家衞生健康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9.70%,雖較十年前增長近4倍,但仍有超七成人群健康素養不達標,慢性病防控、健康信息甄別等核心能力亟待強化。

與此同時,肥胖、特應性皮炎等慢性疾病呈現年輕化、普遍化趨勢。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實現健康關口前移,成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核心命題。

新華網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周詩華

會議現場,新華網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周詩華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本次活動是貫徹《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2024—2027年)》的重要實踐,旨在通過健康科普、疾病管理與基層能力建設,推動健康資源向基層傾斜。

“從健康中國2030到三年行動方案,政策始終強調預防為主,而健康素養正是影響健康水平的核心因素。”他説,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新華網將持續通過短視頻、直播訪談等創新形式,推動優質健康資源下沉,並聯動地方政府與醫療機構,探索“媒體+醫療+科技”的協同模式,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賦能健康科普精準化與個體管理智能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佳在致辭中聚焦肥胖管理這一民生痛點。她透露,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超50%,青少年達30%,且中心性肥胖比例更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佳

劉佳&&,肥胖等慢病管理需打破“三甲醫院單打獨鬥”的模式,通過“上下聯動”構建全周期管理體系——三甲醫院制定診療方案,基層機構負責長期隨訪與生活方式干預,形成“減重-維持-防復發”的閉環。

“朝陽醫院正與社區機構探索醫聯體合作,通過定期培訓、病例討論等方式提升基層醫生肥胖症的診療能力。”她説,此次會議不僅是動員會,更是“上下聯動”的啟動鍵。

臨床專家聚焦基層高頻疾病 分享診療指南與管理經驗

在“疾病診療與管理”環節,三位臨床專家圍繞肥胖、特應性皮炎、慢病疼痛等基層高頻問題展開深度分享,既有指南解讀也有實戰經驗,為基層醫生提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高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高霞在解讀《肥胖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及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24版)》時&&,新版指南首次將藥物治療關口前移,強調“早干預早獲益”對於超重/肥胖且合併代謝異常,或雖然肥胖程度輕且無明顯合併症的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預3個月減重<5%或未達預期,可直接啟動減重藥物治療。

“NuSH(營養刺激激素)受體激動劑類藥物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這類藥物不僅能實現體重下降,還能改善血糖、血脂、血壓等多重代謝風險因素,降低心腎併發癥風險。”她提醒,體重管理需分“強化治療期”與“治療維持期”,前者可依據患者情況設立3-6個月減5%-15%的個體化目標,後者需通過藥物聯合運動、飲食持續治療防止反彈。

“基層醫生需掌握腹型肥胖的快速評估法,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即需警惕,可結合體脂儀、CT等輔助檢查精準分型。”高霞補充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皮膚性病與醫學美容科主任劉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皮膚性病與醫學美容科主任劉方則帶來《特應性皮炎全程管理之道》。她介紹,特應性皮炎(AD)作為“一號皮膚病”,全球患病率超10%,我國患者約8170萬,其核心特徵是“慢性復發性瘙癢+皮膚屏障功能缺陷”。

“AD不僅影響皮膚,更與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構成‘特應性進程’,需跨學科協同管理。”劉方介紹説,基層醫生可通過“中國標準”簡化診斷:具備家族史、對稱性濕疹(病程≥6個月)、頑固瘙癢3項核心指標,結合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或總IGE>100U,即可確診。

在治療方面,基礎護理是基石。她建議患者使用含神經酰胺的無香保濕劑,避免過度洗滌與化纖衣物,並通過窄譜UVB光療、JAK抑製劑等手段控制中重度病情。

針對現場提問“運動與AD矛盾”的問題,劉方&&,適度運動可促進多巴胺分泌,對病情有裨益;同時,她建議患者在運動後及時用弱酸性洗劑清潔並加強保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疼痛醫學科主任醫師李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疼痛醫學科主任醫師李君聚焦“慢病疼痛的診療與管理”。她&&,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3億,且就診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多科室輾轉、多藥聯用、多費用支出,少早期干預、少精準診斷、少綜合管理。

“疼痛科不是‘萬能科’,但能解決80%以上的疑難疼痛。”李君以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為例,介紹“階梯治療”理念:在理療、康復鍛煉的基礎上,給予規範化藥物治療,如效果不佳可進一步採用神經阻滯、射頻等微創技術,頑固性疼痛則可植入脊髓電刺激電極。

她認為,基層醫生需掌握“疼痛性質鑒別”。如“針扎樣”“放電樣”多為神經病理性疼痛,需用普瑞巴林而非布洛芬;“酸脹痛”多為肌筋膜疼痛,可通過衝擊波治療、觸發點注射等方法緩解。“疼痛管理的核心是‘精準定位病因’,而非盲目使用鎮痛藥。”李君補充説。

探索基層健康素養提升路徑 構建多學科協作服務模式

在“聚力基層科室建設”環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清蓉以該院減重門診為例,介紹“單學科主導+多學科協作”模式:通過內分泌科牽頭,聯合營養科、心理科、運動醫學科、普外科,為患者提供“飲食-運動-藥物-手術”全周期方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清蓉

她還提到,通過AI算法分析患者體脂率、內臟脂肪等數據,可實現“肥胖代謝分型”(如代謝健康型、高胰島素型),從而制定個性化方案;GLP-1RA類或GIP/GLP-1RA等減重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規範使用,避免濫用,並強調“藥物是輔助,生活方式是基礎”的管理原則。

常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副院長吳旭芳

隨後,常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副院長吳旭芳等基層代表圍繞“減重門診建設難點”與“科室發展路徑”展開討論。吳旭芳&&,基層減重門診的核心難點在於患者依從性不足,“管住嘴邁開腿”需長期堅持,社區需通過強化健康教育、建立隨訪機制提升患者參與度。

東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韓進超

東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韓進超認為,需轉變居民“體重不是病”的觀念,並通過多學科協作(如聯合營養科、運動醫學科)細化管理流程。

高碑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劉玉江

高碑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劉玉江建議,結合屬地政府資源,針對中青年男性肥胖群體開展專項干預,提升人群覆蓋精準度。

常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陳燕香

常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陳燕香分享了慢病管理經驗,通過“醫生診療+家醫助理信息化錄入+定期隨訪”流程,將門診時間更多用於健康指導,並借助動態血糖、肝臟彈性檢測等設備提升診療精準度。

三里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楊興慧

三里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楊興慧提出,減重門診需建立“考核-激勵”機制,通過專家下沉帶教、績效引導,提升全科醫生參與積極性。

十八里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杜俊霞

十八里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杜俊霞&&,要明確“患者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通過分層隨訪(如重點人群電話隨訪)強化管理效能。

會議通過領導致辭錨定方向、專家分享傳遞新知、基層經驗碰撞火花,不僅搭建起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對接橋梁,更構建了“政策引導-學術支撐-基層實踐”的立體化健康促進體系。與會者一致&&,將以此次會議為新起點,把前沿理念轉化為服務動能,把交流成果落地為惠民舉措,持續深耕基層健康素養提升的“最後一公里”。

據悉,“健康素養 全民同行”系列活動還將在全國多地陸續開展,通過跨區域經驗共享與協同創新,推動健康科普融入社區治理、疾病管理嵌入基層服務,讓科學健康觀惠及更多群眾,為實現《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目標注入強勁動力。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