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一起為這個世界的美好未來做一些事情”——中美青年相聚鼓嶺共話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01 11:04: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們可以一起為這個世界的美好未來做一些事情”——中美青年相聚鼓嶺共話未來

字體:

  喬希·亞當斯,一位美國舊金山市民,至今仍記得小時候去探望曾外祖母的溫馨情景。每天下午四點,曾外祖母總是會泡上一壺芳香的茉莉花茶,她説,那有一種與記憶中太平洋另一側福州鼓嶺上茉莉花茶相近的味道。

  亞當斯的曾外祖父母1907年來華,在福州一所學校教授農業,曾外祖父阿瑟·比林(中文名:柏齡威)從教師做到校長,還曾資助數名中國學生赴美求學。他的曾外祖母則致力於教授年輕女性,相信她們也應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風光旖旎的鼓嶺位於福州東郊,是一處避暑佳境。19世紀起,一批僑居福州的外國人來到這裡修建避暑別墅,外僑與當地居民和諧共居,交融彼此的文化與情感,令鼓嶺成為一個融匯中西的“國際社區”,並在一個多世紀後講述着段段友誼佳話。1912年,柏齡威夫婦也在鼓嶺建造了一棟單層木石結構的別墅。

  兒時茉莉花茶的味道對亞當斯而言難以忘懷。2017年,他首次登上鼓嶺,品嘗茉莉花茶。“這正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仿佛又回到了和我的曾外祖母一起喝茶的時光。”

  1948年回國前,亞當斯的曾外祖父母把別墅賣給了當地一個郭姓家庭。這座百年建築完好如初,四週竹林柳杉圍繞,淺紫色的繡球花在廊前簇放。郭家人將其命名為“竹林山莊”,改造成了餐館。

  “我想説,現在的風景比我從家人的老照片中看到的還要美麗,那時別墅周圍被改造成了梯田。當我們到達那裏,看到樹木鬱鬱蔥蔥。”亞當斯説,幾天前他第二次來到鼓嶺,郭家人邀請他品嘗了家宴,他和郭家的第四代成員,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創業者,交換了&&方式,兩個家族的友誼還在延續和傳承。

  參加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動的兩名學生代表展示在鼓嶺“打卡”“蓋章”(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6月24日至28日,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福建省人民政府、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在福州舉辦。

  本次交流周邀請來自美國29個州(特區、海外領地)的200余名青年與300多名中國青年,通過共植友誼樹、對話討論、非遺展演、文藝演出、體育友誼賽等約50場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傳承鼓嶺情緣,深化友好情誼。

  作為“鼓嶺之友”成員,亞當斯也參加了交流周活動,重溫鼓嶺故事並見證鼓嶺情緣如何在新一代傳承發展、生生不息。

  “他們用微笑和開放的懷抱歡迎我”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這次交流中,無論是對中國還幾乎一無所知的美國大學生,或是已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美國藝術家,還是重返中國的美國學者,都有着深刻的感觸。

  “來中國參加這次跨文化交流,雖然可能不是一生一次,但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會。”美國艾奧瓦大學學生安娜·奧康納説。

  奧康納&&,這是她第二次出國, 她主修國際研究,雖然通過這個專業學到了一些關於中國的知識,但中國之行對她是全新的體驗。

  “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超越已有的知識,體驗其他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試圖把我們的文化觀念強加於人。一對一的交流非常重要,一旦在更深層次的情感上建立了&&,你就能真正理解他們是誰。”

  美國藝術家奧古斯丁娜·德羅茲一家已經在北京生活了9年。現在,她在清華附中國際部任教,並參加了此次交流周中美青年聯合舉辦的藝術展覽。

  “我的藝術作品名為‘發現’。我以童話幻想的形式講述了我作為外國人的經歷之旅。”

  談到在中國的經歷,德羅茲説一系列微小的經歷交織成她看待一切的視角。

  “這些小片段包括為我中國鄰居的祖母唱生日快樂歌慶祝她99歲生日,嘗試着包一個完美的餃子卻失敗了,或是與一群陌生人一起參加戶外街頭鍛煉。他們用微笑和開放的懷抱歡迎我。作為一個外籍人士,每一天都是學習的新機會,每一次對話都是建立文化橋梁的過程。我不再感覺自己是外人。我感到安全,感到被接納、被關懷。”德羅茲告訴記者。

  “我認為這次活動推動了積極的交流。我很高興能參與其中。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她説。

  “福州很熱鬧,人們很熱情。非常感謝你們給我們這麼熱情的歡迎。”密西根大學醫學博士生克萊爾·阿什米德第二次來到中國,不一樣的是,她現在説着一口流利中文。

  2012年秋天,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的阿什米德參加學校的海外交流項目,前往昆明,工作、學中文,並住在一個中國家庭中,生活了一年。

  “那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時光。我一直想回來,但老實説我沒有機會。我覺得現在能夠在這裡非常幸運,我接下來要去廣州,會待幾個月,在一家醫院從事研究。我希望以後還能有更多次機會。”

  談到“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阿什米德説,“我認為這表明中國非常有興趣向美國伸出友誼之手。”

  “鼓嶺的故事是家庭的故事,是人的故事。當我們談論像美國或中國這樣的事務時,沒有構成這些國家的人們,一切都將失去意義。”阿什米德説,一個家庭來到中國並建立了牢固的友誼,這種關係如同花朵般綻放,友誼也越發廣泛。

  “我認為這是一個對我們兩個國家都很好的前進模式。我們應該在人、家庭層面上,分享我們彼此的文化。這是我們共同建立美好未來的方式。”

  “這裡的機會是無限的”

  在鼓嶺,許多美國居民曾編織並實現各自的夢想。“鼓嶺之友”發起人埃琳·麥金尼斯(中文名:穆言靈)的公公曾任飛虎隊中尉,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支援中國抗戰,後又在福建執教;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教授米爾頓·加德納在彌留之際,口中喃喃不絕念著鼓嶺,實地重溫那段難忘的童年時光是他畢生盼望實現的心願;畢業於耶魯大學、在中國生活了40年的醫生愛德華·布裏斯(中文名:福益華),在這裡追求到了同樣來自美國的梅·波茲並組建家庭,留下浪漫佳話……

  今天,仍然有很多美國人,在中國追逐和實現着夢想。

  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小女孩羅伯塔·利普森曾經拿着小鐵鏟和塑料桶,蹲在沙灘上挖沙子,洞被越挖越深。她相信,繼續挖下去可以通向地球的另一側,而她的父親告訴她那裏是中國。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此時,她已經在大學學習了中文、中國歷史。擁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李碧菁”的她,第一次來到中國,並決定留下來發展。1997年,李碧菁與合夥人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外資私立醫院——和睦家醫院,而今已經成為中國高端醫療服務的領軍者之一。兒時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能夠識別出我可以參與並推動的需求。”李碧菁説,這的確是一個夢想成真的故事,45年前她就實現了這個夢想。

  “我認為這裡的機會是無限的。中國仍在快速發展,每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都帶來新的機會。對於全世界的年輕人來説,還有很多機會可以一起來這裡創造美好的事物。”她告訴記者。

  “我有一首非常喜愛的歌,我非常想要發自內心地為你們唱出來。”在27日晚舉行的中美青年專場文藝演出,陣陣掌聲中,美國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高級顧問兼文化交流特使、歌劇歌唱家卡拉·迪利科夫·卡納萊斯,用中文和中國歌唱家共同演唱了《我愛你中國》。

  多年前的一次中國之旅中,一位北京朋友向她介紹了這首歌。“歌詞非常感人。當我讀到它的翻譯時,我覺得這正是我對中國的感情。因此,我非常渴望學會這首歌。”卡納萊斯説。

  她回憶起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次演唱這首歌時的緊張心情,擔心中國觀眾是否會接受她,會如何看待一個美國人演唱這首歌,也擔心她的中文發音不夠準確或者聲音不夠強勁該怎麼辦。

  然而,她發現,只要真心唱出來,就能得到廣泛的認可。

  2011年以來,卡納萊斯多次來中國訪問,如今,她的足跡已遍佈中國近20個城市。

  談到和中國緣分的開始,她説:“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簡單來説,從最初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保持與這裡的&&。”

  卡納萊斯介紹,她在中國結交了一個個朋友,隨着時間推移,這些友誼的種子逐漸開花結果。“現在我真的感覺和這些朋友一起經歷了十年的成長。”

  2010年,美國“90後”大學生傑克·平尼克離開家鄉伊利諾伊,獨自遠赴中國武當山,拜師學習武術。在那裏,他遇見了未來的中國妻子,也成為武當山歷年來留下生活最久的“洋弟子”。今天,身着道服、背負洞簫的平尼克已是武當三豐派第16代傳人,向來自美國、西班牙、瑞士等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教授武藝。他已經有了一個能流利説中、英文的可愛女兒,也期待幾年後正式開始收徒。

  “我的女兒武術、古箏都在學。我20歲才開始去了解中國,28歲後才開始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她4歲時已經開始了,站在了比我更早的起跑線上。”平尼克充滿期待。

  “希望我們能繼續互相學習、繼續分享和發展”

  “中美兩國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彼此差異,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兩國青年既是中美關係過去45年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更應是下一個45年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前行的維護者和推動者”“積極參與中美各領域交流合作,做增進兩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的青年使者”……28日舉行的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總結會上,兩國青年代表共同宣讀了一份倡議。

  通過交流周的&&,兩國青年共同探討中美關係、人文交流與未來合作,也加深了對彼此的理解。

  來自德克薩斯、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任教的克裏斯托弗·奧尼亞(中文名:路易)已經在中國求學和工作15年。他介紹,初到中國時,他致力於理解和學習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知己知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言給了他很多 啟發。

  “不論我們的種族、國家,希望我們能繼續互相學習、繼續分享和發展,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路易説。

  在亞特蘭大出生,初中以前在北京長大,回到美國完成高中、大學學業後,卡西婭·卡拉斯現在紐約從事平面設計工作。

  跨文化的成長經歷, 啟發了卡拉斯在高中成立學生組織,推動中美之間跨文化交流。

  “這種興趣有點小眾,我高中的同學中很少有人有這種想法。”卡拉斯&&,在“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她不僅重遇了小學時代的同學,還結識了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新朋友,大家都對創造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充滿熱情。

  “這是善意的延續,邀請200多位美國嘉賓,這種真誠真的很感人、很鼓舞人心。我在對話會上,面對曾為中美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前輩還哭了。”她説。

  “我第一次來中國時還是個剛畢業的21歲大學生,從那時起我的生活就與這個神奇國度的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我的孩子們也在這裡長大成人。對年輕人而言,我認為中國是你們探索更廣闊世界、領略世界精彩的最佳選擇。”美國駐廣州總領事莉薩·赫勒(中文名:耿欣)説。

  “無論你們選擇在哪個領域,中國幾乎肯定會成為你們事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中美兩國人民相互學習和交流將造福雙方。”耿欣&&,感謝主辦方邀請大家共同紀念中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共同回顧鼓嶺的特殊歷史,並從中汲取寶貴經驗。

  珍妮·史密斯在社區學院求學,喜歡與人交往、喜歡結識新朋友的她,曾經在養老院工作、做過牙醫助理的她充滿活力,當前在書店兼職。

  得知有機會參加此次交流周時,史密斯説為此前沒有主動尋找這樣的機會感到難過。“我立刻有種感覺,這正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美國媒體非常兩極化,讓你覺得不得不採取一些你並不完全理解的立場。”史密斯説,她不喜歡通過道聽途説來形成看法,而是一個喜歡親自看到和體驗後再做決定的人。

  “美中關係可能會經歷不同的季節。但這並不意味着情況不能改變,我們不能做得更好。我認為對這些起伏保持開放和誠實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學到了新東西,分享了經歷,總是可以改變主意。”

  “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我希望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偉大的國家能找到相處的方法,互補彼此的優勢,並為彼此乃至全世界創造更好的未來。”李碧菁認為。

  交流周期間,在會場、餐廳,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秘書長沈昕不時和中美青年代表探討並互留&&方式。棒球友誼比賽上,和不少青年一樣,他也嘗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球。

  “這個活動的唯一目的是讓我們的年輕人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學習。在這些交流中,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確有很多不同,但我們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點。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共同之處。因此,我們可以一起為這個世界的美好未來做一些事情。”沈昕在總結會上説,希望通過這個活動,代表可以在兩國之間結交一些真正的好朋友。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馮賓是此次參加交流周的中方代表之一。“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與美國青年人交流的機會,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國的日常醫療工作和醫生的成長過程。通過深入交談,我感受到兩國在疾病診治方面的很多共通之處,這也為未來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

  談到這次交流周最大的收穫,美國楊百翰大學大三學生哈麗雅特·帕金森(中文名:彭和芮)説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微信好友從五個變成70多個。認識一個個朋友,了解他們的故事,彼此分享經歷,感到非常開心。

  彭和芮説,不會遺忘他們,而是希望能保持&&,“這將是我們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建立更多&&的開始”。

  “來中國是我童年以來的夢想。”五歲那年,彭和芮在明尼蘇達就讀的學校可以提供中國課程,她的父母幫助她做出了選擇。幾年的中文學習,在這個美國小女孩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併發芽成長。

  在大學期間,彭和芮在主修城市規劃之餘輔修中文,她不僅和許多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成為了朋友,也直言“大部分的空閒時間和周末都是在包餃子、打麻將和舉辦火鍋聚會中度過的”。

  在彭和芮看來,從中國來美國求學的學生“勇敢地跨越大洋,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文化”,來參加交流周之前,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就是到中國讀研究生。(記者翟翔 李慧穎)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