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命運實際上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
“上海的解放當然要加速完成中國內外關係的一系列根本變化,這些根本變化當然要使新中國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
……
由毛澤東親筆改定的新華社社論《祝上海解放》,意氣風發地向世界宣告中國革命的偉大時刻——1949年5月27日,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回到人民的懷抱。
歷史總是在回望中彰顯必然。時間再上溯28年,中國共産黨從上海一幢石庫門小樓裏走出,救亡圖存,歷經艱險,終於帶領人民迎來了紅旗漫卷的光輝勝利。
75年來,我們見證滄海桑田,更把深厚意蘊看得真切——
紅色,是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推進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擦亮“紅色文化”金字招牌,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思路和模式……作為黨的誕生地,上海不斷從深厚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人民,是這座城市最根本的初心。當年,解放軍戰士不擾民、睡馬路的“見面禮”,映照黨和人民的魚水深情。今天的上海,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矢志書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時代方略。
創新,是“排頭兵、先行者”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75年前,節節潰敗的國民黨反動派言之鑿鑿,“共産黨在上海維持不了三個月”。今天的上海,人均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五個中心”建設日新月異,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提升,“上海聲音”“上海方案”“上海品牌”逐漸唱響世界舞&……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壯麗夢想,指引着這座城市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光榮之城
5月的上海,陽光和煦。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三柱槍狀塔體構築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巍然矗立,追念著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
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巍然矗立。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豐碑無言,江水滔滔。
自近代開埠以來,上海始終波詭雲譎。沉沉霧靄,掩不住刺雲而出的光芒。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地,便被永遠定格。這是一座光榮之城、英雄之城、紅色之城。
1949月5月,舊世界的塵埃逐漸消散,新曙光躍出了東方地平線。5月12日,上海戰役打響。從當時力量對比看,人民解放軍在軍事上全殲上海守敵並非十分艱巨的任務。但黨中央從政治戰略高度考慮上海解放,為使城市設施免遭炮火破壞、以利新中國建設,特意將“在市區不準使用重武器和炸藥”列為攻城最重要紀律之一。這場戰役被稱作“瓷器店裏打老鼠”:既要把老鼠打死,又不準損壞瓷器。
空中俯瞰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歷史由此記錄下上海戰役兩個風格迥異的場景——
一邊是慘烈的犧牲。共計7613名解放軍戰士倒在勝利前夕,上海戰役成為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城市攻堅戰中持續時間最久、犧牲最大的戰役之一。
一邊是有序的城市。上海重要設施、建築、文物被完好保存下來;在15天激戰中,全市水、電、煤氣、電話暢通運行,商店照常營業……
27日,上海全面解放,城市街頭紅旗插遍,火熱的標語洋溢着喜悅。時年27歲的秦怡也在慶祝的人群裏,她曾回憶:“我懷着從未有過的兒童般的欣喜,高唱《解放區的天》,向每輛卡車上的解放軍同志致敬告別。一樣的柏油馬路,一樣的高樓平房,那天給人的感覺卻格外親切。”
陳毅司令員這樣總結這場戰役:上海解放是一次勝利會師,解放軍從外面往裏面打進來,上海人民從裏面打出來,地下黨組織裏應外合,為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打開今天的上海地圖,便不難理解陳毅的話中之義。中國共産黨發起組成立地舊址、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年—1931年)、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600余處紅色地標在城市中如繁星遍佈。作為中國共産黨誕生地和中國革命早期指揮中心,黨的組織長期在這座城市開展重大鬥爭,風雲激蕩中,紅色基因深沉鐫刻進城市的血脈。
上海解放75周年之際,“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啟動。5月,上海向市民免費發放1萬本紅色“滬”照,拿着這本尋訪手冊,可探訪革命舊址、偉人故居、行業博物館等45個紅色場館,集章、打卡,收穫個人專屬的“城市印跡”,重聞歷史的迴響。
理想信念如火炬,如明燈,穿透時空將現實照亮。
一部名為《向延安》的話劇,於5月27日舉行世界首演。雖叫《向延安》,但主人公向金喜卻從未真正抵達延安,就在奔赴延安前夜,他接受了潛伏任務,從此留在險象環生的上海。
“這是一段暗夜與黎明交織的故事,向金喜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卻以一種隱秘而偉大的方式抵達了‘延安’。”原著作者、話劇編劇海飛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但青春永遠不變的主題是理想、勇敢、奉獻。”
《向延安》的故事有太多的原型。據統計,1949年5月9日至21日,短短12天內,垂死掙扎的國民黨反動派連續槍殺、活埋43名革命志士,他們多是開展群眾運動的中共黨員、黨的秘密工作者等。連日來,“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李白烈士故居等地訪客不斷,民眾借此追念這些“與新中國擦肩而過的人”。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上海近年來着力打造建黨歷史資源高地、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建黨故事傳播高地。2021年5月,《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經表決通過,在全國率先以地方立法推動紅色舊址、遺跡、地標得到進一步妥善挖掘、保護、利用;“上海市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高校中國共産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先後成立;此外,創新傳播方式激活紅色資源,優秀紅色題材、愛國主義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持續涌現……
根深才能葉茂。黨的工作,最重要的支撐力量在基層。下更大功夫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全覆蓋,着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持續做好為基層減負增能大文章……上海正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紅色血脈代代傳承,為英雄城市的永續發展牢築基石。
人民之城
拂去75年歲月風塵,這一幕歷久彌新、光輝灼灼:1949年5月27日清晨,早起的上海市民推開家門看到,濛濛細雨中,一排排尚未洗去戰火硝煙的解放軍戰士,抱槍和衣,睡臥在潮濕的水泥馬路上……
民族資本家榮毅仁目睹這一景象,得出“國民黨回不來了”的結論。美國《生活》雜誌也以“這個行動宣告了國民黨時代已經結束”的標題,向世界報道了上海街頭這歷史性的一幕。
槍聲平息的城市,真正熱鬧起來。當日,市民紛紛邀請部隊戰士進屋休息,均被婉言謝絕;戰士們吃着30公里外送來的冷飯,也不喝群眾一口熱水。有記載,一工廠工人送慰勞品給部隊,雙方互相推讓10余次,仍未被接收,工人感慨道:“這才是我們的隊伍。”
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市長陳毅擲地有聲地宣告:“上海今天已成為人民的城市,屹立於世界上!”
思想決定行動。上海解放前一個多月,30萬人民解放軍和5000多名接管人員在丹陽、嘉興停下腳步,開展20多天的集訓,集中學習教育入城紀律和上海城市基本常識。在第三野戰軍起草併發給每位戰士的《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中,陳毅特意要求加入一條“不入民宅”。有幹部提出,遇到下雨、有傷病員怎麼辦?陳毅斬釘截鐵地説:“天王老子也不行!”
中國共産黨回到誕生地,最先呈現的就是這支勝利之師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上海和上海人民面前。指戰員和接管幹部用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赤誠,向世人揭示了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擊潰舊世界、帶來國家和民族的新生。
勝利之師露宿上海街頭的同時,40輛卡車裝着4億元人民幣陸續抵達上海。但人民幣流通的一大難題是,要不要收兌市民手中的金圓券。此前,國民黨為了攜財逃跑,瘋狂發行金圓券吸幹了市民手中的黃金、銀元、外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收兌形同廢紙的金圓券,相當於共産黨要為舊政權的巧取豪奪“埋單”。
砸鍋賣鐵,也不能讓老百姓破産、餓肚子!當時負責上海財經工作的幹部果斷拍板,按照人民幣1元折金圓券10萬元兌換,短短數天就兌出人民幣3.5億多元。
“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經濟戰線上的“淮海戰役”打響,投機分子遭受重創。物價和市場的穩定,為上海人民的新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歲月砥礪信仰,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初心始終不變。
2022年7月24日,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舊改第二輪徵詢首日,簽約率即超過97%,高比例生效。這標誌着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從1992年啟動至今,成片舊改30年宣告收官。
空中俯瞰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所在區域。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舊改被稱作“天下第一難”,再難也要做。徵收方案由群眾參與制定,徵收過程由群眾全程監督,“釘子戶”轉變成政策宣介“代言人”,舊改工作真正得到群眾認可和信任。
住有所居,撫慰尋求煙火溫暖的內心,承載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
床位租金每月不過千元,冰箱、空調、獨立衛浴設施配齊,交通便利、産業集中,特別注重營造“家”的氛圍……2023年,上海拿出1.1萬張床位,面向建築、環衛、快遞、外賣、家政等城市建設、運行保障和市民生活服務等行業一線人員,推出“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今年,計劃新增床位超3萬張,讓更多最一線的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從關愛一“小”、關心一“老”,到社區食堂的一份營養菜可不可口、垃圾分類的一張投放時刻表合不合理,再到建設“千園之城”的一個進度條已“加載”幾成,公共服務供給、城市日常管理、空間規劃建設,一座超大城市的事務何其之繁?但對民生關鍵細節的一盯再盯,是把人民高高舉過頭頂的行動自覺,是繡花一般的精細用心。
“共産黨並不曾使用什麼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並用他們的意志喚起了難以想象的力量。”當年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在《中國的驚雷》中得出的結論,今天仍在被一次次驗證。
上海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當下,覆蓋全市16個區的基層立法&&點,一場場立法意見徵詢會讓嚴肅法條“蘸滿”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撥通市民服務熱線,來自群眾的“金點子”不斷轉化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格”,無論是加裝電梯還是破解停車難,有事好商量、事事能商量,成為百姓生活的日常。
黃浦江、蘇州河穿城而過,將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鋪展開來。今天,見證上海百年滄桑的老建築,一磚一瓦,洗盡鉛華,依然熠熠生輝;濱江濱河岸線貫通開放,一步一景,市民游客休憩、漫步、健身,樂在其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一江一河”邊寫下生動注腳。
未來之城
東海之濱,上海洋山深水港好似迎風徵帆。這裡是全球集裝箱作業最繁忙港區,是世界矚目的“東方大港”。
2023年,上海口岸貨物貿易總額達10.7萬億元,佔全球比重約3.6%,繼續保持全球城市首位。
“上海是一個生産的城市和革命的城市,在反革命統治被搗毀以後,這個特徵將要顯出偉大的威力。”《祝上海解放》中的這句話,預言了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將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弦歌不輟共潮鳴,書寫彪炳史冊的發展奇蹟。
當上海海關大鐘敲響新中國時間,只爭朝夕的城市,迅速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成為共和國飛速運轉的“工業母機”。
第一輛標定型自行車、第一代國産轎車、第一台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世界上首次實現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完成世界首例斷手再植手術……一個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銘刻着上海印記。新中國成立後,上海一直是全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從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計向國家上繳財政收入4725億元,為國家出口創匯658億美元,以全國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業産值、1/6的財政收入。
“從上海解放的第一天起,上海的黨組織和上海人民在接管、管理、建設上海過程中經受了無數考驗,也不斷創造着中國共産黨領導、建設、治理大城市的成功經驗。”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
正值初夏,外灘游人如織,浦江對岸的陸家嘴金融城高樓鱗次櫛比、夜晚燈火璀璨。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浦東的夜空還是一片黢黑。中國共産黨人審時度勢,打出浦東開發開放這張“王牌”,這一戰略指向宏大:不僅是建設一座新城,更是為改革開放探路前行。
誕生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第一項養老保險制度,成立第一個金融貿易區,引進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建設第一家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創設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上海以“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交出一張張出色的答卷。
大河奔流開新路,層巒竦峙爭高峰。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踏上新征程,上海錨定方向,奮楫揚帆,駛向未來。
——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3個月,一家企業能在上海做什麼?2023年10月8日,全球制藥巨頭莫德納取得莘莊工業區工業用地,12天后拿到施工許可證,從簽約到開工僅用3個月時間。
此前2019年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滬,當年實現開工、竣工、投産、上市。莫德納又一次刷新上海大項目落地速度,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更多國內外企業堅定地選擇扎根上海。
浦東綜合改革試點落地實施,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率先開展壓力測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能級持續提升,連續六年成功精彩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面向未來,上海正以更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更好發揮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風向標”作用。
——着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每一束輻射光,都將穿透未知世界的黑暗。”在上海張江科學城,一台巨型鸚鵡螺造型的大科學裝置,仿佛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這是我國首&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曾創下我國大科學裝置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記錄。如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新一代同步輻射光源正在醞釀。
張江科學城、“大零號灣”、G60科創走廊、楊浦科創帶、徐匯“模速空間”……科創集群在城市版圖上呈鼎立之勢,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5位。從幾十年前的萬噸水壓機到今天的國産大飛機、大郵輪,眾多代表中國製造最高水平的“第一”在上海誕生。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光源”。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創新,始終是上海最鮮明的品格之一。上海謀定而動,“闖”在基礎研究無人區,“創”在制度改革生態田,“育”在未來産業新質生産力,堅定地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努力走出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在上海,基於對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特徵的把握,“一網通辦”使越來越多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僅憑一部手機就能辦理享受;“一網統管”等數字化&&機制,實時感知、發現超大城市裏的細微變化,進行快速有效處置,確保城市安全有序;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為城市運行賦能,為基層治理減負……
七十五載風雲激蕩,昂揚奮進洪流不息。
俯瞰上海洋山港碼頭。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解放是宣言書。它昭示了中國共産黨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更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的決心與信心。不甘失敗的敵人曾經嘲笑:“共産黨軍事一百分,經濟只能得零分。”如今,上海“五個中心”加速建設、“四大功能”持續提升,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這是對歷史的最好回應,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
上海解放是里程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一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正在快步走來。上海的巨變,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生動縮影。
上海解放是衝鋒號。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上海必將以創造性探索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生動的實踐內涵,進而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萬里長江,浩浩湯湯,東流入海,一如上海走過的路。人民城市向未來,前方是更加遠大的夢想、更加壯美的航程。(記者姜微 楊金志 吳振東 參與采寫:郭敬丹 王默玲 楊有宗 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