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霓虹初上。
不同於白天的冰清玉潔,夜幕下的哈爾濱換上華麗的衣裳。依偎在松花江畔,全長1450米的中央大街,燈火絢爛、游人如織,街邊冰雕晶瑩剔透,街上音樂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高高的窗子、長長的木桌,腳下的雕花地板頗具質感,在中央大街一棟老建築改造的咖啡館,來自外地的游客品嘗凍梨咖啡、糖葫蘆咖啡。“特意來體驗一下‘新晉’網紅,感覺很美妙,不虛此行。”彭女士和朋友從北京而來,奔赴與“爾濱”的約會。
這個冬天,“爾濱”火出了圈。作為“必打卡”的熱門景區之一,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中央大街都是人潮涌動,每個街角、店面都洋溢着歡樂和喜悅。
兩名外地游客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自拍(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這條始建於1898年的老街,名列我國“十大商業街”。20世紀初,伴隨中東鐵路的修建,一批僑民涌入哈爾濱,西方文化被一併帶入,街區內的建築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歐陸風格,有着“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
時光漫漫,老街上始終承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洋溢着中西交融的浪漫氣質,街道兩旁的建築在靜默記錄,腳下的“麵包石”在無聲訴説。
馬迭爾賓館前,游客排着數米長隊,等待屬於自己的“網紅”冰棍;俄式餐廳裏,大列巴、格瓦斯、紅菜湯充滿異域風情;東北飯館裏,黃澄澄的鍋包肉被一盤盤端上餐桌,凍梨被削成薄片,熱水澆灌如花一般;花園陽&上,小提琴聲婉轉悠揚,人們駐足聆聽、拍照留念……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同胞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表演(1月10日攝)。新華社發
而今,百年老街連接着過去,也書寫着當下。在久違的聚光燈下,這裡變成萬眾矚目的舞&和秀場,各地乃至各國文化輪番登場,講述着宏大而鮮活的“中國故事”。
剛送走廣西的“小砂糖橘”,黑龍江本地的“小凍梨”、北京的“小烤鴨”、四川的“小熊貓”、廣東的“煲仔飯”紛紛走上街頭,在研學中穿越時空、盡情玩樂。不僅國內“網紅”在直播,來自俄羅斯、泰國、意大利的博主也來“探營”。
達斡爾族小夥兒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與游客合影(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悅 攝
牡丹江帶來鮮美的鏡泊湖魚湯,鶴崗推介地道的風味小串,大慶搬來“鐵人”王進喜的情景劇……家裏來“客”(qiě)了,“爾濱”的弟兄們熱心捧場,盤錦的鐵皮西紅柿、鞍山的南果梨、來賓的沃柑也來趕場,還有志願者送上免費熱水和酒心糖。
赫哲族特産鮮美的魚肉,鄂倫春族擁有獨特的狍皮文化,達斡爾族吟唱悠揚的民歌,遠道而來的瑤族姑娘、小夥兒跳起“黃泥鼓舞”……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演繹成具體、可感、生動的日常。
由南向北行至盡頭,就是防洪紀念塔,遙望松花江。中央大街管委辦主任宮劍虹説,自元旦假期以來,這裡每天游客量超過40萬人次。
一名博主在哈爾濱中央大街進行直播(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何山 攝
“一座自然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篤定堅實的普通都市人,於煙火漫卷中常煥發着勃勃生機。”正如作家遲子建所言,哈爾濱,自開埠起就呈現出鮮明包容性的城市,而中央大街則是這一“市格”的集大成者。
小寒剛過,隆冬初峭。“爾濱”的雪花在中央大街片片飄落,關乎文旅的“繁花”正在次第綻放。
記者:楊思琪、朱悅
視頻:何山、王建威、楊思琪
報道員:傅強
策劃/編輯:王黎、李歡
海報製作:王楊佳
新華社國內部、黑龍江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