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 16 07:23: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拋棄“舊我”萬裏尋黨幹革命,朱德深深謝母親

字體:

  在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展廳,有一張編號為“第001128號”的黨證,這是朱德1933年7月親筆填寫的。1922年11月,他在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共産黨的秘密黨員,直到八一南昌起義,他的黨員身份才公開。

  曾一度擔任舊軍隊高級將領的朱德,拋棄高官厚祿,萬裏尋黨,雖然入黨過程一波三折,但他始終沒有改變對中國共産黨的追隨和信仰。這與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他的童年生活貧苦,同時也目睹被剝削、被壓迫的勞苦大眾的艱難生活,這個過程中,母親對他産生重要影響。

  1944年朱德母親去世後,中共中央歷史上唯一一次為一位平凡的農家婦女開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寫挽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朱德在《母親的回憶》(後改名為《回憶我的母親》)中寫道:“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産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除夕夜家人被迫分離

  在川東北方向,嘉陵江東岸有一個群山環繞的縣城——儀隴縣。1886年12月,朱德出生在儀隴縣馬鞍場李家灣。由于出生佃農世家,小小年紀的朱德就開始分擔家庭的重擔。

  他的父親朱世林為人忠厚,老實、勤勞。母親是客家人,身材高大,身強體壯,吃苦耐勞,思想開明。她出生于民間流浪藝人家庭,經常走南闖北,見過不少世面。

  母親每天為全家20多口人做飯,還要種田、喂豬、養蠶、挑水、挑糞、紡棉花。她用過的紡車如今還保留在朱德故居。小時候的朱德經常坐在母親的紡車旁一邊看著母親紡線,一邊聽母親講故事。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館長陳良平認為,母親對朱德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給朱德生産生活的知識;二是鼓勵朱德認真學習,希望他長大後能成為“支撐門戶”的男子漢。朱德同志故居二樓是一間黑得幾乎看不見陽光的矮木樓,為了通風透光,方便讀書,朱德親手在土墻上挖了一個窗戶。室內陳列著他當年用過的條形書桌、木椅、木床等。

  陳良平介紹,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母親仍然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在年少的朱德心中種下了要為貧苦勞動人民求解放的種子。

  他還講到了少年朱德經歷的一件悲慘的事情。1894年秋天,朱家租種土地的地主丁邱川要求加租加押,並規定押金必須在年前交清。由于連年幹旱,收成減少,每年的收成交了地租後所剩無幾。1895年1月25日,農歷臘月三十,丁家管家帶人闖進朱家,告訴他們:租的田地要收回另外招租,欠的租債要還清,否則必須搬出這裏。全家人商議到半夜,為了活命只能一些人離開這裏自謀生路。

  多年後,回想到那個夜晚,朱德寫道:“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説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接受民主思想的啟蒙

  由于朱德的大伯父朱世連沒有子嗣,朱德過繼給大伯父。9歲的朱德隨養父母移居大灣一年後,具有遠見的養父送他進席家砭私塾讀書。

  受私塾先生席聘三影響,朱德不僅熟讀古籍,還廣泛閱讀新書,開闊了眼界,萌發出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開始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席聘三是個懷才不遇的寒士,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于是在家設館教學。”陳良平介紹,“他經常講授‘國家大事’,這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啟發了他們愛國憂民的思想。”

  1905年朱德年滿19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追求進步、尋求新學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地處窮鄉僻壤的私塾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一心要到外面去看看。恰逢清朝政府宣布從1906年開始廢科舉,各種新式學堂不斷出現。

  在席聘三先生的勸説下,家人同意朱德去上新學堂,並給他籌了一筆錢,供他讀書時使用。

  1906年秋,朱德在順慶府官立中學堂求學,這是他接受“讀書不忘救國”進步思想的開端。在這裏,張瀾、劉壽川曾擔任學校的監督(即校長)。朱德經常和同學們到張瀾家討論反對舊制度、拯救國家等問題。劉壽川向朱德介紹日本如何通過明治維新成為強國以及日本科學事業的發展情況,還向他介紹了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創辦的同盟會。

  朱德曾作詩《順慶府中學堂留別》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驪歌一曲思無窮,今古存亡憶記中。污吏豈知清似水,書生便應氣如虹。恨他狼虎貪心黑,嘆我河山泣淚紅。祖國安危人有責,衝天壯志付飛鵬。”

  後來朱德又去成都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求學,畢業後,1908年他回到家鄉,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擔任了一年的體育老師。

  但是抱著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的朱德卻常遭守舊豪紳們的反對。“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朱德曾回憶。

  重新審視人生道路和中國出路

  1909年,23歲的朱德再次離開家鄉到雲南昆明。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他參加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和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以及反對北洋軍閥的護法戰爭中,朱德馳騁疆場,戰功卓著,成為滇軍名將。

  可是,此時的朱德反而陷入懷疑和苦悶。他在《朱德自述》中寫道:“那時正苦于打仗,打來打去,卻沒有出路,很多從前革命的分子、同盟會的同志們都升官發財,革命沒有人來搞了,實際革命也並沒成功。”在極度苦悶與彷徨中,朱德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中國的出路。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朦朧地感覺到“有必要學習俄國的新式革命理論和革命方法,來從頭進行革命”。1922年,他毅然拋棄高官厚祿,斬斷過去的舊生活,踏上尋找新革命的道路。他先在上海見到了陳獨秀,後又遠赴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尋找革命真理。在德國,經張申府、周恩來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産黨。

  自此,朱德費盡周折、歷經艱辛,終于實現了夙願,走上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的偉大道路。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我當時真高興極了。從此,我拋棄了舊我,開始了最有意義的革命的新生。”

  走上革命道路的朱德直到母親去世都沒能回過家鄉。他曾説:“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産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産。”

  直到1960年,走出家鄉的朱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儀隴,他在母親墳前站了很久,喃喃自語:母親啊,孩兒回來晚了。

  如今,在偉人的故鄉儀隴,朱德和母親的故事被人們傳誦,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追尋紅色文化。七一前後,陳良平格外忙碌。很多單位從外地趕來,在朱德故裏學黨史、上黨課。他的課程被安排得滿滿的,經常一場講完,來不及休息就迎來下一場。

  紅色的種子也在偉人故裏生根、發芽。儀隴縣馬鞍小學2014年2月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儀隴朱德紅軍小學總校”,這裏正以“紅·德”文化為引領,厚植紅色基因。“學校編排以朱德同志精神為核心的傳統文藝曲目,編撰以我國近代革命史、朱德生平經歷、當代德行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故事書,作為‘紅·德’校本課程主要內容。”儀隴朱德紅軍小學總校校長袁仕國説。(記者 張海磊 李力可)

  參考文獻:

  《朱德自述》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朱德傳》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文獻出版社

  朱德:《母親的回憶》(後改名為《回憶我的母親》)

【糾錯】 【責任編輯:尹世傑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766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