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格達7月10日電 通訊:廢墟中孕育新希望——探訪解放四年後的伊拉克摩蘇爾老城
新華社記者張淼
7月10日是伊拉克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手中解放摩蘇爾四週年紀念日。戰事結束四年後,新華社記者日前重返摩蘇爾老城,這裡殘垣依舊,但民眾在廢墟中慢慢燃起重建生活的希望。
重燃生活希望
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長達9個月的解放摩蘇爾戰役中,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部隊對摩蘇爾老城實施無差別轟炸,大量平民家毀人亡。最終,伊拉克政府軍在與“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慘烈巷戰中,收復摩蘇爾老城。
祖祖輩輩的家園被轟炸夷為瓦礫,逃命中的女兒背部中彈導致全身癱瘓……居住在底格裏斯河畔的阿里·阿勒萬無法忘記戰事帶來的傷痛,四年來靠着“為家人重建家園”的信念熬過了人生最灰暗的日子。
去年,靠着多方幫助,阿勒萬的家重新蓋了起來,因“伊斯蘭國”佔領而學業中斷的兒子也得以複學。然而生活依舊不易。阿勒萬的手指在工作中受傷,纏着黑色膠布,他對記者説,幾年前河邊區域完全被毀,如今新的房屋陸陸續續建立起來。戰爭結束四年了,家破人亡的賠償誰來負責?
2020年12月3日,一輛工程車駛過伊拉克摩蘇爾老城的街道。新華社發
走在老城的商業街上,破壞程度仍觸目驚心。沿街房屋尚未徹底修復,很多店家選擇簡單修葺底層沿街店面,挂起招牌重新營業,老城中的雜貨店、裁縫店和冰激凌店等陸續恢復了生意。
在一家烤餅店工作的艾哈邁德説,過去幾年,政府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修整了老城道路,接通了水電,非政府組織也提供了援助。遭遇滅頂之災後,老城居民只回歸了兩三成,店舖生意低迷。
2020年12月3日,在伊拉克摩蘇爾老城,人們走過毀壞的房屋。新華社發
被問到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時,33歲的他指了指身後説:“那裏幾年前堆滿了屍體,‘伊斯蘭國’和新冠病毒,哪個更可怕?”
重建歷史遺跡
摩蘇爾解放前夕,潰敗的武裝分子炸毀了12世紀所建的努裏清真寺及其宣禮塔,摩蘇爾的精神地標轟然倒塌。
2018年12月6日在伊拉克摩蘇爾老城區從努裏清真寺宣禮塔廢墟上拍攝的清真寺庭院。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振摩蘇爾精神”倡議支持下,如今努裏清真寺院內的廢墟已被清理,被炸毀的宣禮塔、清真寺穹頂和殘余主體結構得到了加固。根據埃及建築師提出的“庭院對話”修復方案,將計劃在清真寺原址修復被戰爭破壞的禮拜廳。
摩蘇爾一家名為QAF LAB的初創公司,正嘗試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用影像恢復摩蘇爾老城被破壞的清真寺、教堂、古宅、公共浴室等重要歷史遺跡。“虛擬現實技術可保障這些歷史遺跡能夠在未來‘倖存’下來。”公司項目協調員瑪拉克·穆克達德説。
虛擬現實團隊中的設計人員葉海亞·拉哈維只有18歲。他説,團隊成員主要靠自學技術,兩年多時間已經完成了摩蘇爾老城十余處古跡的虛擬現實重建。
重拾未來信心
據評估,重建摩蘇爾老城需要的費用高達880億美元,遠超伊拉克政府承諾的重建資金。除國際社會援助外,倖存於戰火的年輕人也意識到肩上的責任,通過努力學習與創業,幫助家鄉走出戰爭陰霾,重拾未來信心。
在摩蘇爾東城,一家名為Station的創業孵化器為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提供免費辦公場所,並輔導創業所需的技能。迄今,這裡已成功孵化出11家小微初創企業,其中不乏當地小有名氣的媒體製作公司、設計公司,産品包括用3D打印技術製作的伊拉克傳統雕塑紀念品,以及結合摩蘇爾文化元素製作的手工藝品等。
負責提供創業培訓課程的工作人員穆斯塔法來自摩蘇爾老城。他認為,重建老城不僅依賴公共部門,也依靠民眾自己。當下許多年輕人沒有工作和收入,但他們許多新奇的想法有可能改變城市現狀。
2020年12月3日在伊拉克摩蘇爾老城拍攝的一座以重建為主題的雕塑。新華社發
在這家孵化器中,記者看到大學計算機系學生阿明·阿姆賈德正在電腦前編寫代碼,努力彌補因“伊斯蘭國”佔領中斷的大學課程。“那真是一場噩夢。”阿姆賈德説,“從2014年摩蘇爾陷落到2017年獲得解放,我們不僅僅是失去了幾年時間,而是身邊所有的一切都在倒退。”
面對山河破碎、家園盡毀,年輕一代和女性站了出來,傳統摩蘇爾家庭也在思想上接受了年輕女性出門工作,這是戰爭後人們觀念上的最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