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9 10:55:07
來源:新華網

“2021絲綢之路周”開講絲路故事:動植物如何“走”絲路?

字體:

  新華社杭州6月19日電(記者馮源、王思遠)漢武帝酷愛大宛國的汗血寶馬,他死後的陪葬品裏就有鎏金銅馬。武則天認為“鵡”與自己的姓同音,來自異國的鸚鵡就成為祥瑞。在大唐長安西市,畢羅、胡餅、胡麻飯等異域美食深受食客喜愛。

  走進18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的“萬物生靈——絲綢之路上的動物與植物”展,觀賞來自國內十多家文博機構的近200件(組)藏品,觀眾可以了解到動植物物種在絲路上的傳播。

  “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在今人所説的‘絲綢之路’上,人們就開始了文化交流,動植物物種的交流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説,像“五谷”“六畜”都曾參與過人類早期的文化交流。

  趙豐説,漢代與唐代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動植物物種傳播最重要、最頻繁的時期。有的是自然傳播,有的則以貢品、禮物或商品的形式,由使節或商人帶至當地。它們不但增加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更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文化包容力。這樣的交流充分體現了國家間、民族間和文明間的和諧共融。

  本次展覽也拉開了第二屆絲綢之路周的序幕。它由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以“多元共存和包容發展”為主題,在杭州主場舉辦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論壇、絲綢之路策展人研修班、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特別年會、“紡織考古一百年”展覽、“絲巾上的絲綢之路”展覽、“絲路攝影展”等係列活動,還在西安、蘭州和福州設立分會場,並聯合國內外上百家文博機構舉行文物海報接力、石窟寺探秘直播、遺産點亮絲路、絲路文化進校園等相關活動,弘揚絲路文化。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757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