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5/ 30 07:19:4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珠海:擔起大灣區時代新使命

字體:

  珠水潮涌,伶仃澎湃——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宛若南海之濱的一顆明珠,在過去四十多年裏,從一個邊陲小鎮,成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即將公布,《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援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已經出臺。大灣區時代,新擔當新使命,珠海責無旁貸。

  裂變、重構、跨越——如今,這座以“小而美”著稱的城市,正加快向“大而強”“大而優”轉型跨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新引擎和幸福民生新標桿的未來之城。

  灣區極點——歷史時空新坐標

  在歷史的時空坐標係中,一座城市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百年以前,這裏是南海之濱的小漁村;四十多年前,這裏是改革開放確立的首批經濟特區之一;近二十年來,這裏是“小而美”的旅遊勝地和宜居之城。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朝著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邁進的途中,珠海被賦予了“灣區極點”的新坐標。

  2019年2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

  近年來,珠海的城市框架逐步拉開,城市新中心加快建設,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設施日新月異。到珠海的人們都能直觀地感受到,路暢通了,到哪都方便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黃茅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珠海機場邁入千萬級機場行列,高欄港成為億噸大港,洪鶴大橋、金琴快線、珠機城軌一期等建成通車……給予了“澳珠極點”發展堅實的“硬聯通”保障。

  在“軟聯通”方面,珠海和澳門以橫琴為主陣地,推進包括創業孵化、高校合作、跨境執業、跨境辦公等一係列創新做法,讓澳珠在産業上的深度聚合成為可能。

  2020年底舉辦的“澳珠企業家峰會”上,22個産業項目現場簽約,涉及醫療健康、生物科技、科技金融、文體旅遊、人工智慧、物流等領域,協議簽約總金額達823億元。而一年前的首屆澳珠企業家峰會,協議簽約總金額為198億元。一年時間,超過3倍的增長,澳門與珠海産業正聚合發力,助推“澳珠極點”建設跑出了加速度。

  “站在新的時空坐標上,珠海必須從偏安一隅走向聚光燈下,從舞臺邊緣走向舞臺中心,從助攻部隊變成衝鋒主力。”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説。

  勢能轉換——跨越發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間,珠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0年,珠海地區生産總值近3500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近60%。然而,2020年,珠澳GDP總量僅為深港的9.96%,廣佛的14.40%,珠海GDP佔廣東省比重僅為3.14%。

  拉動大灣區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澳珠這一駕亟需“強壯”起來。

  “灣區極點”的新定位賦予了珠海新的使命。珠海自我加壓,提出到2035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萬億,常住人口500萬的發展目標。這無疑又將是一場跨越式發展。

  新的動能從哪裏來?創新!

  位于珠海的格力總部生産車間內機械轟鳴,穿梭在高大的精密儀器間的工人僅10多位,高度自動化已成為格力工廠的常態。上下舞動不停歇的機械手臂上,烙刻著格力的品牌標誌。

  格力電氣董事長董明珠説,格力電器堅持自主研發、自己掌控技術,已經從一個家電消費品領域企業發展為能夠同時自主研發智能裝備的企業。

  格力的堅守正是珠海堅持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縮影——目前,珠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2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3.15%、位居廣東省第二。珠海正推進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形成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列印設備等若幹千億級規模産業集群。

  2018年,珠海出臺培育高成長創新型企業的政策,每年遴選若幹“獨角獸”企業,集中資源給予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援。“政策出臺之後,越來越多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涌現出來。”珠海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傘景輝説。

  支撐創新的關鍵是什麼?人才!

  2014年,從國外帶著一支七人團隊回國的包曉軍,在面朝大海的唐家灣鎮創辦了珠海納睿達科技有限公司。他説,這個來自五湖四海、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選擇落戶珠海,因為“環境好,不浮躁”。如今,“七年磨一劍”的納睿達已經是珠海獨角獸企業名單上的一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了全球首個超精細化的協同式天氣觀測網絡。

  “不浮躁”也正是珠海這座城市的氣質——特區建立40多年以來,珠海沒有拼環境、拼資源、拼速度,沒有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守住了碧海藍天下的綠水青山。開發強度低,環境承載力強,恰恰為其儲備了充足的勢能。

  勢如擴弩,節如發機——長期積累的勢能正在轉化為“二次創業”的新動能。

  2010年,正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的張雲飛在珠海創辦了雲洲智能,他和團隊攻克重重技術難關,成功推出環境監測無人船、海洋調查無人艇、安防救援無人艇等多個自主産品,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實現批量生産和國內外廣泛銷售的無人船艇供應商。

  “我們涉及的很多領域都是沒有前人經驗的,前期投入大、未來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珠海市政府給了很大的支援。”雲洲智能董事長張雲飛説。

  2020年底,珠海召開的珠澳人才交流大會上,張雲飛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湯濤等人一起獲評首屆“珠海十大英才”,這場大會珠海市委常委班子幾乎悉數出席,政府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人才會用腳投票:日前發布的《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珠海常住人口近244萬人,相比2010年增長近88萬人,增幅超過56%。如今,珠海正著力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愛才”珠海正成為大灣區的“創業天堂”。

  見微知著——民生幸福新樣板

  不管定位如何改變,無論産業怎樣發展,城市的根本追求是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大自然給予這座城市碧海藍天的稟賦,珠海要做好生態的“守門員”。

  走過40多個年頭的珠海特區,在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始終堅守著一顆初心,讓這座城市在經歷了幾十年高速成長後,仍然有碧海藍天與綠水青山相伴。

  如今,在珠海大部分山頂上遠眺東南,大海可盡收眼底。沿著海岸線的情侶路,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風景線。有業內專家評價,在城市建設中,珠海有效保護了濱水岸線、建築輪廓線、城市天際線,形成了特有的“山海相擁、陸島相望、城田相印”的城市風貌。

  近年來,珠海建立了生態環境指數發布機制和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文明考核,推進GEP(生態係統生産總值)綠色發展模式。

  見微知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要靠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春風化雨。

  近日,在珠海鬥門區有一座叫“南門衝”的公交站“火了”——從居民上報需求,到政府確定實施,再到工程完工線路開通,僅僅用時半個月。

  此前,距離鎮上3公里遠的南門村的衝口和漁業兩個村民小組的村民出行先要步行半個小時到鎮上公交站坐車,出門買個菜都要花一個多小時,每到夏日,途中不是暴曬,就是暴雨。現在,新的公交站就在村口,“吹著空調十五分鐘就到了”。

  今年2月,珠海市正式啟動“民生微實事”工作,聚焦群眾關注度高、受益面廣的惠民小項目,挖掘群眾的小訴求、微心願,針對性解決群眾身邊需要解決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民生微實事”還建成了“雲平臺”,出行不方便、門口垃圾堆、小孩托管難……市民用手機即可完成事項申報、跟蹤進度和辦理情況反饋。

  3月1日,珠海市召開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此次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要把‘民生微實事’作為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環節抓緊抓實抓好,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切實把珠海‘民生幸福標桿’的願景變為可觀可感、可碰可觸的生動實踐。”郭永航説。(記者徐金鵬、葉前、王浩明、詹奕嘉、魏蒙)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50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