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5/ 25 19:09:25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在黃埔,看見“中國制造”未來

字體:

黃埔的萬億制造方略,其實就是衝刺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制造業。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國家級産城融合示范區(李劍鋒/攝)

1984年4月,廣州市委開始籌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時,初始資金只有2萬元人民幣,初始區域只有9.6平方公里。

這個當時“人煙稀少”的郊區,GDP只佔廣州市GDP的約2%。不到40年後的2020年,黃埔已經成為廣州的“工業一哥”,工業總産值佔廣州全市比重超過40%,成為領先全國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制造明珠”。

“黃埔制造取得的成績背後,貫徹了兩大國家戰略:實體經濟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黃埔下一步的萬億制造方略,其實就是衝刺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制造業。”廣州開發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堯説。

可以説,“黃埔制造”濃縮了“中國制造”的過去和現在。在黃埔,更可以看見“中國制造”的未來。

“有效市場”結合“有為政府”

回首37年,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黃埔制造”為什麼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李耀堯認為,黃埔的成功經驗,首先在于謀劃了制造業的空間創新。

這個“空間”,既是指物理空間,比如不斷擴容,擴大發展空間,建設專業化的産業園區,更是指打造産業關聯的空間,創建專業化産業集群的布局空間。

改革開放之後的廣州開發區發展史,正是一個“空間創新”的過程——從起步的西區一路擴容到東區、永和經濟區,再到專業化園區廣州科學城和中新廣州知識城。

與此同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制造業也在升級——從初創時期的勞動密集型外向經濟,提升到技術和資本密集階段,再躍升到高度知識密集、科技創新驅動的全新層級,並在此過程中打造出了一批實力極強的産業鏈集群,為未來的“萬億制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造産業鏈集群’可以説是一項‘黃埔戰略’——由領導幹部擔任産業鏈‘鏈長’,龍頭企業擔任‘鏈主’,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的創新産業集群,這將成為一個制造業的‘中國樣本’。”李耀堯説。

第二條重要的“黃埔經驗”,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的緊密結合。

所謂有效市場,即在資源的有效配置方面,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有為政府”,則是“基層政府在超前引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經驗來看,政府的超前引領主要體現在制造業的空間創新、專業化産業集群的打造、制造業政策的創新、營商環境的構建等方面。

當然,把握“有為政府”的度也非常關鍵——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做平臺、造環境、強服務,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能夠運作得更加有效。

“廣州開發區30多年來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成就,就是因為這兩只手結合的非常好。這是黃埔成功的經驗之一,也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李耀堯説。

在他看來,堅持“産城融合”,構建“創新城區”,是另一條重要的“黃埔經驗”。

産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如果不匹配的話,産業園區就不可持續,産城融合發展,對于制造業發展非常關鍵。

未來的先進制造業,更需要以“創新城區”來匹配——即以創新理念推動城區建設,比如打造高端化産業、智慧城市、優良教育和醫療資源等等。這一點對于打造實現“萬億制造”非常關鍵。

“黃埔制造”取得成功的另一個主要支撐,在于擁有一支“黃埔鐵軍”,其精神內核就是“闖、創、幹”。

37年來,黃埔敢闖敢試,在制度創新上多次引領全國改革之先。比如第一個推行土地有償出讓制度,第一個實行黨政合一“大部制”管理體制,第一個在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成立黨委,第一個建立起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廣州知識城“五區合一”的管理模式、第一個提出創建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等。

“總書記説的‘闖、創、幹’在廣州開發區是落實非常到位的,接下來的萬億制造,也同樣需要靠把‘闖、創、幹’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李耀堯説。

廣州市黃埔區啟動首批100項智能秒批(核)事項清單(李劍鋒/攝)

從“制造大區”走向“制造強區”

“十四五”期間,將從千億走向萬億的“黃埔制造”,與“中國制造”一樣,還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做大”的同時,能否“變強”?

本刊記者就此問題請教黃埔“一把手”周亞偉時,他坦言,黃埔在對標深圳市龍崗區、南山區、上海市浦東新區等國內工業最強區時,深感需要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兩個短板上“變強”。

為此,他提出,黃埔在走向萬億制造的過程中,一是要從“制造”全面走向“智造”——推動生産自動化和信息化,推進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推動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

廣州開發區戰略研究院特聘顧問陳益平認為,“黃埔制造”從“大”到“強”,還要從“生産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邁進。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産業形態。2020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個部門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服務型制造是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陳益平説,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推進産業價值鏈的高端化,也應是“萬億制造方略”的題中應有之意。

培養更多來自中小企業的“單項冠軍”,也是走向“制造強區”的重要一環。

李耀堯説,目前黃埔制造業的主力軍還是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和龍頭企業。未來的“萬億制造”中,要推動中小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培育出更多的“單項冠軍”。

蔡司光學中國區董事長、總裁彭偉更建議,不但要打造更多的“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還要“讓隱形冠軍顯形”,幫助它們盡快地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領軍企業。

把“綠色制造”提高到“首要位置”

未來一個時期,影響“中國制造”走向的還有兩個關鍵詞——“碳達峰”和“碳中和”。

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達到峰值之後不再增長,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和“碳中和”奮鬥目標的提出,對社會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將産生深刻的影響,“十四五”就是關鍵期和窗口期。

陳益平認,黃埔要實現“萬億制造”,在確定制造業的發展目標任務、指標體係、評價考核時,都應貫徹落實“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各項要求,把建立“綠色制造體係”提到“首要位置”。

另一個將對黃埔“萬億制造”産生重要影響的關鍵詞,則是“穗港智造”。

到2035年,通過與香港産業合作,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穗港智造合作區”將形成千億級智能制造産業集群。

“如果將早期香港制造業向內地的轉移和‘三來一補’稱為制造業合作的1.0時代,把CEPA時期稱為合作的2.0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就將香港與珠三角的合作推向了3.0時代。”陳益平説。

他認為,圍繞構建穗港智能制造産業鏈和創新鏈,圍繞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度融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作為大灣區的“灣頂制造明珠”,與香港産業合作的發展空間巨大,戰略意義深遠。

“黃埔已經從過去靠資源要素驅動、建大工廠劃大土地的‘大開發區時代’,走向産業高端化、生態化、集約化和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發展時代’,這也正是‘中國制造’未來的發展方向。”李耀堯説。(記者王啟廣、戴聞名)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74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