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5/ 24 17:10:35
來源:新華網

《半月談》刊文:4萬人,搬出一座“幸福城”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5月25日出版的第10期《半月談》刊發記者字強採寫的文章《4萬人,搬出一座“幸福城”》。全文摘要如下:

  雲南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是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來自大關、永善、彝良等6個縣區的9256戶40549名群眾搬遷至此。半月談記者近期走訪靖安新區發現,當地採取有效措施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努力將靖安建成一座“幸福城”。

  今年30歲的羅憲超近年來輾轉浙江等地打工,去年一家6口人從永善縣搬到靖安新區惠民社區後,他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找了份加工手機膜的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他説,在家門口打工的感覺很好,不愁吃住,交通方便,還能照顧老人小孩。

  像羅憲超一樣,不少搬遷群眾進城後,憑借技能在扶貧工廠打工,不用外出奔波。但也有一些群眾習慣種地,該怎麼辦?答案是“在家門口也有地可種”。

  劉登敏今年57歲,大半輩子與土地打交道。去年她家從彝良縣搬到靖安新區福興社區後,她隔三差五去家門口的香蔥種植基地幹活,每天按工作量獲得80元至200元不等的報酬。她説,以前在山裏種花椒,現在在新區種香蔥,雖然都是幹農活,但收入更高了。

  “讓大家有事幹,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要求,把勞動力送出去很重要,把人留下來同樣很重要。”靖安新區臨時黨工委常務副書記魏永翔説,靖安新區有計劃、有組織、成規模地輸出勞動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剩余勞動力就地化解,目前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5家,提供用工崗位2600余個,開發物業管理、樓棟(層)長、保潔等公益性崗位1379個。

  惠民社區居民李東明今年68歲,在搬遷前從未見過電梯,剛入住頭三天硬是爬10層樓回家。社區工作人員知道後,拉著他的手坐了數十趟電梯,教會他識別開關鍵和樓層號。“我再也不怕坐電梯了,每天都要下樓溜達。”李東明説。

  不會按電梯按鈕、打不開防盜鎖……靖安新區絕大多數群眾從未有過城市生活經歷,存在一些適應問題。對此,黨員幹部手把手包教包會。“群眾搬到哪,黨組織就跟進到哪,便民服務就延伸到哪。”魏永翔説。

  “靖安新區開發了統一的便民服務平臺,我們社區開通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式,組建業主微信群,教會群眾使用微信小程式下單求助。”惠民社區黨總支書記臧永海説,群眾下單後,工作人員把問題分解到各部門,由相關人員落實解決。目前平臺可以24小時承接家電水管維修、看病就醫等20多個服務事項。

  半月談記者在惠民社區看到,單元樓一層的公示欄上,都貼有社區“兩委”幹部、樓棟長、物管人員電話,群眾遇到難事,只需一個電話就可以叫來到府服務。

  靖安新區各級黨組織強化思想教育引領,加大精神文明培育,幫助搬遷群眾“換思想”“富腦袋”。

  今年71歲的老黨員楊光恒擔任思源社區19棟2單元樓層長,他的一項日常活動是走訪樓層住戶,在拉家常中宣傳黨的政策,了解居民狀況。

  楊光恒告訴記者,眼下一些搬遷群眾還存在故土難離的思想,有的人常念叨要回山裏去。每當聽到這些話,他就告訴老鄉們搬出來就要扎下根,轉變思想觀念,踏踏實實過日子。

  每天傍晚時分,靖安新區美食廣場上便會響起音樂,搬遷群眾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在靖安新區參加志願服務一年多的昭通市海星行動公益協會工作人員李選坤認為,搬遷群眾追趕現代生活的步子越邁越快。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48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