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維也納4月25日電 專訪:“少有所學”為“壯有所為”奠定基礎——華人學者楊麗談奧地利職業教育
新華社記者於濤
奧地利教育制度在注重可能性與“流通性”的同時,又提供個人選擇的自由度和多樣性,並據此規劃不同類型的職業學校。這種頂層設計創建了“少有所學”的大環境,為“壯有所為”奠定了基礎。旅奧華人學者、職業教育專家楊麗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
奧地利職業教育歷史悠久、體系完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聲譽。2020年經合組織教育年度報告顯示,奧地利就讀職業教育學校學生比例為68%,比經合組織平均數據高26個百分點。
楊麗介紹,奧地利學生初中畢業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不同選擇,包括就讀傳統高中、技術高中、技能學校或者接受雙元制學徒教育。
“社會發展需要不同的人才,每個人的智力發展先後也有區別。初中畢業時,很多學生還未定型,因此要給他們一個開放發展空間,無論選擇哪種學校,都有上大學深造的可能。”楊麗説。
她指出,職業教育在奧地利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工資待遇方面,職業教育畢業生不亞於大學畢業生。很多人從務實角度出發,初中畢業後就選擇一種職業學習,而不是萬眾爭過獨木橋,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這“避免了出現年輕人因沒有技能而大批失業的現象”。
在奧地利,很多政要都是雙元制教育學徒出身,企業界和商界領袖直接從職業學校畢業的比比皆是。他們技術理論紮實、實踐經驗豐富,在擔任領導工作時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楊麗告訴記者,參加雙元制學習的學生,一般一週去規定的職業學校上課一天,其餘4天在企業跟着師傅學習。師傅需經過代表企業界的奧地利商會專門培訓,以更好輔導年輕人專門技能。到第四年,學徒可獲得接近畢業後國家規定水平的工資。此外,國家會給學徒提供各種公交補貼和優惠。
她認為,經過雙元制培養的學徒,理論和動手能力都很強。例如,一名負責浴室廁所暖氣安裝的水暖工,就廁所經常清洗為什麼仍有氣味這個問題,可以羅列出5個可能原因,然後用排除法尋找癥結所在。
“在奧地利,凡是通過雙元制畢業的學生,都很容易找到工作。因為企業認為,經過4年學習,他們已成為很有經驗的技術操作工人,能在企業中起到重要作用。”楊麗説。
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奧地利職業教育也在不斷調整拓展。“經濟發展必然導致新行業出現,也必然要求規劃新職業、設立新學科。”楊麗説:“奧地利雙元制學徒教育目前包括約220種職業。每年,奧地利商會都要和負責課程編排的職業教育機構進行研討,看是否需要設立新專業、如何編制新專業課程以及制訂怎樣的考核標準。”
楊麗目前在奧地利經濟促進學院就職,她自2003年起負責該學校職業教育培訓項目落地中國的工作。她告訴記者,通過和中國職業技校合作、引入專業課程,已在中國上海、南通和大連等地實踐了雙元制教育課程。
2019年,楊麗獲得了奧地利國家最高經濟貢獻勳章——奧地利共和國金質貢獻勳章,以表彰她在將奧地利職業技術教育系統推介到中國的過程中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