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3/ 18 15:53:53
來源:新華網

扶貧路上茶香飄 苗族“巾幗”綻芳華

字體:

  她們不事張揚,內心卻飽含熱情,懷揣著墾三代創業幹事的激情,用心用情重振已停擺二十余年的“中瑞茶産業”;她們肩膀看似柔弱,卻肩挑手扛,從零起步,硬生生地于荒山之中開拓出1012畝茶園,種下270萬株茶苗,將荒山變“金山”;她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在基層一線用責任和擔當,匠心制作出市場新寵“瑞軍潭”係列茶産品,並依托紅色旅遊産業,走出一條生態優先、茶旅融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她們就是母瑞山農場公司茶葉班組海南農墾母瑞山農場有限公司寶峰茶葉基地“巾幗班”。

  不畏辛勞開荒種植 昔日荒山今日金山

  茶樹在母瑞山生長扎根的歷史已有將近半個世紀,1983年,中瑞農場(母瑞山農場公司前身)生産的“中瑞綠茶”一度聲名鵲起,深受消費者歡迎,並作為出口産品遠銷海外,有過一段輝煌的産業發展歷史。後因市場影響等種種原因,母瑞山茶産業規模一度凋零。

  2016年10月,公司決定重新發展茶産業。可要在山多地少、坡陡谷深的母瑞山區開墾出成片的茶園談何容易,“巾幗班”的姐妹説幹就幹,公司膠園地剛剛更新倒樹,她們就趕去開荒種植。許多更新地距離農場場部7、8公里,全是泥巴路,為了不耽誤開荒,王建霞、鄧秋燕等人就自學摩托車駕駛技術,每天早早趕到工地。

  要種植茶樹,培育土壤的含土量是關鍵,石頭和雜草根都必須清理掉,不然會影響到茶葉樹的成長發育。同時,種植前要翻2次土,施兩次農家肥。因為交通不便,農機上不去,所有的石頭搬運、翻土、運肥、挑水等都需要巾幗班用人力解決。

  “搬100斤的石頭下山,需要多長時間?”“扛兩擔牛糞上山,要歇多少次腳?”“挑兩大桶水爬山,能澆幾棵茶苗?”這些問題巾幗班的姐妹們都有答案。“太苦了,想起來都覺得對不住她們,想要流眼淚。” 茶葉種植基地負責人鄧元堅回憶,在備地整地過程中,100斤以下的山石,都是由班組成員親自搬揀出來,同時翻地要達到約40公分,才能方便施肥。

  茶苗喜水,但荒山上基礎設施不完善,最缺的就是水源。為確保茶苗存活率,巾幗班姐妹最關心天氣預報,瞧見有雨就趕緊準備種茶苗。風雨中,雨衣外是雨水,裏邊是汗水。為加快速度,大家顧不上吃飯、上廁所,夜幕降臨工作結束時,才發現手臂已經麻木,嘴唇早已凍得發紫。不少人第二天就病倒了,卻沒有人叫苦叫累。

  為搶抓農時,碰到旱天,種苗的活兒也不能停。于是,拖拉機運來水後,全都由巾幗班的姐妹挑水上山澆灌茶苗,最遠的距離要走一公里山路。為節約時間,她們全都帶飯上山,早出晚歸,一心撲在了茶苗基地建設中。沒有工棚棲身,她們就樹蔭下墊上芭蕉葉席地而坐,匆匆扒幾口早已冰涼的飯菜,再接著幹活,直到夜幕降臨。

  黃蜂叮、螞蟥咬、手腳上添些幹活時受的傷,那都是常事。王建霞被山藤割破小腿,失血過多,當場就暈了過去,是工友們把她背下山送去醫院包扎;鄧秋燕騎摩托車上山時滑倒,狠狠摔了一跤,卻誰也沒説,忍痛幹完當天的活,回到家才抱著愛人“柔弱”了一回。

  270萬株!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巾幗班的姐妹們用四年多的時間,翻山嶺,冒風雨,頂烈日,硬是在這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用一串串足跡開墾出了1012畝茶園,毛蟹、福鼎大白、英紅九號、海南大葉等茶葉品種在這裏落地生根。這片已沉睡多年的荒山,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不會就學不懂就問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

  茶苗種下了,更重要的是怎麼管好茶、制好茶。巾幗班成員大多數都是初中文化水準,原先對茶葉種植管理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會就學,不懂就問”,這是王建霞、鄧秋燕等巾幗班成員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她們積極參加茶葉撫管、制茶培訓,經常交流經驗,閒暇時間還通過書籍、網絡,學習茶園管理、茶葉採摘知識。憑著肯學肯幹、敢于挑戰的執著精神,她們經過長期摸索,逐步掌握了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

  “採茶要雙手並用,手指一捏,輕輕一折,將茶青摘下。如果用指甲去掐斷葉片,則會影響茶葉的口感。”如今,説起摘茶、制茶,巾幗班成員都有一套心得體會。2019年,第一批500畝茶園開採,當年試採摘共4050公斤茶青,2020年共採摘了2.36萬公斤茶青,平均每月採摘2625公斤,有效保障了茶葉加工廠的正常運轉。

  隨著母瑞山茶産業的不斷壯大,2017年,母瑞山茶業公司應運而生。作為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建設項目,母瑞山茶産業項目得到了國家、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墾控股集團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援。截至目前,已投資1360萬元用于新建茶園、改造廠房、建設全新兩條加工生産線等基礎設施建設。

  這下,巾幗班姐妹們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了。為了掌握萎凋、揉捻、發酵、幹燥等全套制茶工藝,王建霞、鄧秋燕等人又虛心向海墾茶業集團嶺頭分公司的制茶師傅請教。她們認真學習,留心觀察,漸漸成了制茶班的全能選手:看顏色,就知湯色;憑手感,就可以掌控溫度;瞅一眼、聞一下,就知道茶葉的發酵程度,正在逐步從“門外漢”變成了 “土專家”。

  因為制茶工藝的特殊性,王建霞、鄧秋燕常常“忙得沒有時間概念”,有時候制作好一批茶已是淩晨2點,她們只能迎著星光,駕駛摩托車約走半小時山路才能回到生産隊中。

  孩子還小,家裏的農活也幫不上忙,偶爾還得面對“幾個婦女婆,還能做些啥”的戲謔……爭口氣,不服輸,巾幗班成員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鑽研制茶技術。她們先後參與制作八款 “瑞軍潭”係列茶産品,目前已進入全國市場銷售,被客戶評價具有“香入水,水融香”的特點,市場反饋良好,訂單不斷。

  懷揣感恩之心 互幫互助助力精準脫貧

  母瑞山農場公司係苗族同胞居住區,苗族風俗保存完整。巾幗班成員都是苗族,她們在艱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最質樸的情感,去對待工作,幫助親朋,善待社會。

  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某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家中6口人,生活非常困難。2017年,為幫助馬某一家提升生活水準,茶葉種植基地主動招聘馬某一家來務工,確保每人每月收入約2000元。同時,農場公司還為其購買豬苗發展養豬業,巾幗班成員在閒暇時幫其割草料喂豬,到府進行技術指導。在姐妹們和農場公司的關心中,馬某一家的生活情況有了很大改善,又有了奔頭。

  因為熱心,姐妹們還自願當起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薛某的“技術員”。薛某一家因病致貧,孩子仍在讀書。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的方式,鼓勵薛某拿出4.2畝的承包地種茶,並在撫管過程中,根據每月撫管任務的完成量給予其勞務費。巾幗班成員則義務為其開墾、平整土地,免費提供茶苗,一對一進行技術指導。如今,薛某的茶園已進入採摘期,每年僅茶青收入就有1.6萬多元。此外,基地負責人還積極幫其聯繫了一份路管員的工作,增加其收入渠道。

  “離家不遠,收入穩定,我很滿意。” 據不完全統計,四年來,茶葉種植基地優先雇用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的職工群眾,共安排40多戶困難家庭成員100多人多次到基地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從“揣著手等、背著手看,到現在擼起袖子加油幹”,如今這些困難家庭通過茶園勞作、發展自營經濟、外出務工等多種方式,戶均收入均在7-10萬元左右,家庭環境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巾幗班”的姐妹們走近貧困戶和困難家庭,用自己的樂觀、熱情感染了他們,為這些面臨崩塌的家庭撐起了一片天。

  在海南建設自貿港的大潮中,母瑞山農場公司正以母瑞山紅色革命根據地為核心,做足紅色文化文章,做大特色産業,打造茶旅融合模式。巾幗班姐妹們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標:要把茶産業做大做強,讓更多遊客可以體驗式採茶,親身體驗制茶的快樂,喝上鮮美味醇的“瑞軍潭”茶。

  她們堅信:“在勞動中體驗幸福,平凡崗位照樣能活出精彩人生。”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爍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22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