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經濟參考報》日前發表姜宗遇撰寫的報道《應對疫情衝擊不能僅靠短期刺激政策》。文章摘要如下:
在第一季度暴跌後,全球股市第二季度大幅反彈。據彭博社報道,2020年第二季度,紐約股市三大股指中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上漲20.0%,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17.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30.6%;東京股市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漲17.8%;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漲17.3%。
無疑,全球央行的快速政策響應,加上廣泛的財政刺激措施,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有效平復了投資者恐慌情緒。不過,盡管積極跡象已經顯現,各國政策制定者仍需保持謹慎。
近期股市反彈帶來的收益對消費復蘇的影響可能小于預期。據皮尤研究中心披露,高達52%的美國家庭直接或間接投資了股票市場。具體來看,在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家庭中,有88%進行了投資;而在年收入低于3.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9%進行了投資。此外,不同群體在家庭投資比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不僅加劇了收入不平等,而且抑制了資本收益的消費促進效應。根據經驗,與收入和流動財富最多的四分之一家庭相比,收入和流動財富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
在財政政策方面,為了讓經濟走出低谷,各國紛紛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盡管這些措施具有合理性,甚至勢在必行,但並非沒有代價。以美國為例,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美國本財年財政赤字將升至3.7萬億美元。美國國債遠超26萬億美元。
在抗擊這場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中,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至關重要。在很多國家,家庭和企業的違約風險不斷增加,就業市場持續低迷,抗擊疫情依然任重而道遠,各國政府需要考慮如何應對這一長期挑戰。
首先,各國政府需檢查應對這場持久戰所需的資金。至少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增加稅收仍然困難重重,要減輕財政負擔,不妨調動私人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開展企業和金融債務融資及重組等。由二十國集團提出的緩債倡議會對部分公共資金捉襟見肘的發展中經濟體有所幫助,但各國政府還應開發更可持續資源。而在提供醫療及經濟復蘇緊急援助方面,多邊機構的作用不能忽視。
同時,向家庭和企業提供的收入和信貸支援應針對最脆弱的社會階層和行業,這樣才能使政府支援的功效最大化。
值得探討的是,新興經濟體如何選擇當下的貨幣政策。除緊急短期需求之外,新興經濟體是否應追隨美國、一味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如何明智地應對疫情給當下和未來帶來的經濟挑戰,考驗各國政府的治理能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