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一個村有101個扶貧公益崗?就業扶貧資訊員、體溫測量員、飲水安全管護員……一些地方開發出遠超需求、五花八門的扶貧公益崗,某些深度貧困地區甚至將有勞動能力的大部分貧困群眾納入扶貧公益崗,這些現象值得警惕。
疫情影響下,更考驗脫貧攻堅的精準度與有效性。精準扶貧,設置扶貧公益崗是渠道之一。扶貧公益崗位專門為貧困勞動者而設,脫貧不離家、崗位送到府,讓其成為“工薪族”,可以説是為貧困勞動者量身定制幸福。而將環境整治、農村綠化、安全保衛、道路養護等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剛性需求,與脫貧攻堅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變“輸血”為“造血”,其實是多方共贏的好舉措。
初衷很好,但部分地方在執行中卻讓扶貧公益崗變了味,不僅沒有達到政策初衷,還滋生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過多設置、濫用公益崗,分發指標、搞“雨露均沾”或淪為“安排人”“養人”的操作,甚至還出現“上不上班沒人管,幹多幹少都領錢”的情況。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折射出一些地方短期突擊式脫貧、圖簡便省事等心理。因為大開口子、提供更多扶貧公益崗,不僅操作起來難度小,而且省時省事省心。往重了説,這種圖省事的做法,就是懶政思維作祟。
此舉不僅不利于實現真脫貧、脫真貧目標,讓這一政策福利難以落到實處,還容易在貧困戶中助長“等靠要”思想,成為讓脫貧對象喪失脫貧志氣和積極性的“昏招”。要看到,扶貧公益崗是就業扶貧“利器”,不能成為“養人”的權宜之計。因此,必須回歸政策初衷,把好關口,對相關亂象加強監管和治理。只有把好事辦好,真正用好扶貧公益崗位這一政策工具,才能讓精準扶貧更加有效。(張冬梅)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