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之不易,這屆“金爵”有何不一樣
寫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之際
七月二十五日,觀眾在上海大寧音樂廣場的露天電影展映現場觀影。 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在中國部分影院重啟5天後,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遲舉辦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5日在滬揭幕。
這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屆特別艱難的電影節,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電影行業更是首當其衝遭受打擊。當歐洲“老牌”電影節或“瘦身”或暫停時,上海國際電影節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不負眾望,以“中國智慧”辦好一屆兼顧防疫與跨文化交流的國際盛事。
不設紅毯、不辦盛典、不評獎項……相反,更加全心全意為電影觀眾、電影産業服務。經此一“疫”,黃浦江畔的“金爵”分外耀眼、成色更足。
疫中“打”滿全場,今年電影的節日來之不易
消毒、測溫、登記個人信息,遞上紙巾、遞上口罩、遞上3D眼鏡擦拭紙……即將迎來上海國際電影節觀眾的上海29家影院,連日來反復進行高強度演練為電影節“暖場”。
今年1月,疫情來勢洶洶,電影院裏的小哥哥、小姐姐都措手不及,電影節主辦方的工作人員也同樣經受考驗。從縮減海外推介活動,到擔心海外嘉賓難以抵滬,直至5月下旬電影節最終宣布延遲舉辦。
在疫情中,電影人“打”滿全場,直至電影節倒計時,更要將原來數月的工作,“壓縮”到數天內完成。在國家電影局宣布全國低風險地區影院可根據情況陸續開業的次日下午,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官宣將于7月25日至8月2日舉辦。
“這一切,來之不易,我們只有努力再努力,也會格外珍惜。”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及整個電影節團隊面對的是新挑戰。
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點,“露天”和“線上”成為守護電影節順利舉辦的兩大“法寶”。
電影節期間,上海全市7個商圈、36個社區的露天展映區,將推出數十部中外佳片,其中不乏“一帶一路”國家首次來華展映影片。為減少人群聚集、保持更合理安全的社交距離,包括電影節交易市場等活動“搬到”線上,大師班也如期而至,是枝裕和等國際級大師將“雲端”開講。坐在家中,上班途中,也可點擊觀看電影大師錄制的短視頻,這將成為本屆電影節期間影迷和專業人士的新享受。
觀眾用腳“投票”,電影搖籃有自信有底氣
有影迷説,7月20日是個了不起的日子。在上海,電影院重開那天,有人激動到熱淚盈眶,轉而在網上“搶”到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首輪電影票,又破涕而笑。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票短短10分鐘,就創造售票佳績。“這證明電影觀眾從未離開,他們在疫情中與我們一起守望相助。”電影節網絡票務平臺淘票票的工作人員感慨。
中國電影搖籃上海在影院復工首日148家影院開門迎客,排片量超千場,領跑全國。此前,上海市電影局公示,共安排近1800萬元,將對申請補貼的345家影院進行補貼,助其挺過疫情難關。
2020年上半年,上海經濟穩舵奮楫、逆風前行。過去幾個月,上海正努力于危中尋機、開拓新局,出臺《全力支持服務本市文化企業疫情防控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等係列舉措,推出“品質生活直播周”等豐富活動,引導文化産業加快復蘇,市民文化消費穩步回暖。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折射市場信心,也彰顯中國電影搖籃的決心。“這表明上海徹底戰勝疫情的信心決心不變,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信心決心不變,辦好人民的節日、讓生活更美好的信心決心不變。”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説。
信心和決心,比黃金更重要;文藝,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內,上海眾多一流文化品牌雲集7月亮相。上海夏季音樂節、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首次與電影節同城同期“相遇”。與上海國際電影節緊密銜接的還有第26屆上海電視節、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以及上海國際文學周等。
于創新中守住初心,讓世界影史不“留白”
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于1993年,是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電影節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加速發展、産業蓬勃壯大的黃金期。
而今,中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又面臨巨大挑戰,上海國際電影節更要守住這份初心和使命。
開幕之際,盡管沒有紅毯和盛典,但電影節基本板塊不變,一以貫之、保證品質。影院展映影片經專業選片人認真遴選,在320多部中外佳片中,世界首映、亞洲首映和中國首映影片超過200部,10多場電影論壇及大師班活動陣容強大,“中國影視之夜”“上影之夜”等“星光”燦爛。
上海國際電影節始終聚焦創新力量,金爵獎和亞洲新人獎今年雖不評獎,但正式公布了官方入選影片名單。在亞新獎入選名單中,可以看到多位中國新銳導演的作品,還有來自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的新片。
于危機中孕育創新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連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發布産業動態、提出打造“上海科技影都”的松江區,在今年疫情期間仍加速吸引影視企業集聚、影視産業鏈逐步形成閉環。“上海科技影都”已呼之欲出,正在建設成為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重要承載地,本屆電影節期間將發布一係列産業扶持政策、總部型平臺項目、量化分析工具等,專屬金融産品也將陸續推出。(記者 許曉青 孫麗萍 吳霞)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