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被泡得發黃,廚房成了“水簾洞”……北京入汛以來,樓房頂層漏雨問題成了一些市民的心病。
房子漏雨,誰來修是主要問題。“年輕”的商品房有物業服務保障,達到年限的老舊小區有政策扶助兜底,一大批“中年”小區就顯得比較尷尬。記者調查發現,此類“雨屋”難修主要有三難:一是籌措經費難,小修小補只能救急一時,但整體維修的高額費用並非一家物業公司可以承擔;二是公共維修基金啟動難,一些小區産權復雜,有的産權單位已合並或倒閉,即便好不容易找到責任方,各種資金啟動門檻也讓人頭大;三是業主協調難,哪怕同住一個屋檐下,業主訴求也大為不同,頂樓想“大動”,樓下要“消停”,一來二去這事兒就成了僵局。
各有各的難處不假,可不能總讓一部分居民生活在“屋外下大雨,屋裏下小雨”的困境中。目前,距離北京汛期結束還有時日,之後沒準兒還有大雨。屬地、單位、物業等相關責任主體必須快速反應、特事特辦,保障居民安全度汛。而著眼長遠,則需要從制度層面尋求破題。事實上,在公維基金使用方面,現行物業管理制度明確規定,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啟動。問題在于,啟動過程卡口過多。從物業、業主提出訴求,到街道辦事處核實,再到區基金管理機構備案,最後由市機構通知銀行劃撥資金,只要一個坎兒過不去,後續程序都無法推進。換句話説,這條“綠色通道”走不走得通,關鍵看每個經手主體是否都盡職盡責、積極推動,一旦有人推諉卸責,就會把問題扯回原點。種種梗阻恰恰反映出,我們的制度設計在某些方面的操作性還不夠強、效率還不夠高,整個流程還有很多優化空間。
小區管理關係千家萬戶的幸福感,也影響著一座城市的整體風貌。我們要抓緊修補房頂上的裂紋,更要破解每一個疑難雜症。近日,國務院宣布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明確提出,2020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隨著相關工作的推進,各類棘手情況恐怕會越來越多。比如,老樓安裝電梯,不同樓層訴求不同,怎樣提高電梯落地率?老舊小區規劃車位,有人堅持自治,有人想引入管理公司,僵局如何打破?許多工程的後期檢修維護需要大量的人財物力,到底什麼方案公允可行?
城市治理聽上去抽象宏大,其實就見于細枝末節,正是通過解決好一件件民生小事得以體現。對于上述種種,現有的政策工具不見得管用夠用,空白之處正是創新之處。近些年,從創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合作治理機制,到構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框架下的物業管理體係,北京已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係列有益經驗。繼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根據現實理順症結、創新制度,我們的城市生活才能更加美好。(鄭宇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