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公布了一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後可拒絕完成作業”“嚴控校內考試次數”“嚴禁發布考試成績和排名”等相關內容引發熱議。無獨有偶,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文章這兩天也在朋友圈刷屏,文中對“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等減負措施的強烈吐槽,引發大批家長共鳴。
恐怕沒有哪對父母,會希望孩子因學業而不堪重負。可是,原本旨在為孩子減輕負擔的改革舉措,卻遭遇了一批家長的“不買賬”,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應當看到,家長們的“不買賬”背後,是並未被消除、甚至在發酵的競爭焦慮,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憂心忡忡。換句話説,人們擔心,一些舉措盡管本著減負的出發點,卻未必有效,甚至可能見反效。
任何一項龐大的改革,都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從這個角度而言,一些地方制定、細化舉措來推進減負,決心和態度值得點讚。
但改革的善意,需要通過科學的路徑來實現——治沉疴用猛藥,但也要警惕猛藥産生的“副作用”。
就目前一些地區擬推行的減負舉措而言,家長深憂的“副作用”無外乎兩者,一是“誰先減誰掉隊”,二是“課上改課外累”。
一方面,每個地區推行減負的力度不同,如果不能“一盤棋”執行,而是A地嚴格減負,B、C、D地卻持續加碼,那麼,在“一張考卷包打天下”的學業選拔中,被減負的孩子就可能淪為被淘汰的孩子,成為網上廣為流傳的“快樂的學渣”。這正是家長們的擔憂:“認真減負,你就輸了”。
另一方面,盡管一些舉措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但評價體係的改革卻並未同步。教學不超綱,試卷卻越出越難,學校不補課,升學卻考了又考……在“一分甩千人”的壓力下,學校越減壓,家長們越焦慮,當課堂教學不足以應對學業競爭,孩子們只好用課外培訓加碼,陷入惡性循環。
要避免“猛藥”産生的“副作用”,首先須明白,減負是“一攬子”工程,而不是“一錘子”買賣。在這項龐大且復雜的工程中,教學與評價是一個連貫係統,不能教學這條腿向東走,評價這條腿卻向西邁;同樣的,課內與課外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一方面,在推進校內減負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監管課外培訓這兩項關鍵工作,都要常抓不懈,才不至于讓孩子們因為“課上吃不飽”而瘋狂涌向“課後加餐”。
更為重要的是,要從源頭上改革教育評價選拔體係,不能用素質教育的辦法教學生,卻用應試教育的模式考學生。否則,“減負就是制造學渣”的競爭焦慮,不僅得不到緩解,還會愈演愈烈。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傾聽人民的聲音。我們欣慰地看到,面對家長們的焦慮,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最新回應稱,將防止和糾正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的現象。
我們更盼望著,各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能看到,相關舉措的推進只是一方面,減負要破除的根本障礙仍是“唯分數論”的評價理念體係。
當務之急,就是要確保,減負的孩子不會成為學業競爭“犧牲品”。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