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0月25日電 題:敦煌壁畫“活起來” 舞臺藝術放異彩
新華社記者聶建江、張玉潔
10月3日到25日,脫胎于敦煌壁畫的大型沉浸式演出《樂動敦煌》在蘭州完成首輪57場演出,觀眾累計達到1.2萬人。從40年前的《絲路花雨》開始,“敦煌牌”舞臺藝術不斷探索,屢放異彩,讓千年壁畫走近觀眾。
10月3日,《樂動敦煌》在蘭州首演,演出地點位于蘭州市黃河岸邊一處大型移動劇場。這個劇目是沉浸式演出,四周是多媒體投射出幽閉洞窟的效果,觀眾在劇場內邊走邊看,移步換景,依次欣賞不同的古樂和舞蹈表演。這臺劇除演員表演,還結合了音樂、影像、燈光、機械、舞美道具和最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打造出最佳的視聽效果。
《樂動敦煌》由甘肅省演藝集團編創,是古老敦煌藝術大眾化的又一成果。甘肅省演藝集團董事長陳其銀介紹,敦煌莫高窟現存735個洞窟,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此前,敦煌研究院等機構的樂器制作專家將敦煌壁畫樂器圖形制作成實物,共制作了彈撥、拉弦、打擊、吹奏四大類樂器97種、245件,其中包括“反彈琵琶”圖像中出現的“方頭琵琶”,莫高窟220窟中形似花瓣的“花邊阮”,以及葫蘆琴、龍鳳笛、雷公鼓等各個時期形態各異的古樂器。專家通過內部結構的設計改造,使其在接近壁畫圖像形狀的同時,能夠達到演奏的要求。
開鑿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現有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也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晶。敦煌壁畫既充滿了浪漫想象,也極具寫實風格,真實記錄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
1979年,取材于莫高窟壁畫、講述絲綢之路故事的舞臺劇《絲路花雨》編創成功。40年來,《絲路花雨》先後改編了“京劇版”“旅遊版”等多個版本,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觀眾累計達到450多萬人次。
甘肅省一些文藝院團隨後編創了《大夢敦煌》《天馬蕭蕭》《敦煌神女》等多個“敦煌牌”舞臺劇。近年來,國內一些實力較強的文藝創作機構也開始挖掘豐富的敦煌資源,編創了大型演出《敦煌盛典》《又見敦煌》、交響樂《敦煌·慈悲頌》、芭蕾舞劇《敦煌》等劇目,不斷創新的形式讓敦煌文化藝術深入人心。
“遊客對活的敦煌文化很感興趣,在敦煌市,各類旅遊演藝節目已經成為地方經濟新增長點。”“絲綢之路盛典係列”品牌營銷副總經理李春慧説,“敦煌牌”文化産品前景廣闊。
舞臺藝術僅是敦煌文化走向大眾的一個方面,近年來,手機遊戲、影視劇、服飾、餐飲等領域都頻現敦煌符號。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