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杭州12月25日電(記者 朱涵)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趙博研究員設計出一款低功耗小型化人體信道通信收發機芯片,尺寸不到0.7平方毫米,能夠讓可穿戴設備變得輕便、待機時間更長。
該項研究日前刊登于《IEEE固態電路期刊》,合作單位有浙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拿大約克大學。
趙博介紹説,電池是可穿戴設備上體積最大的組成部分。“相比傳統的無線通信,可穿戴設備能夠直接利用人體體表作為信號傳輸的媒介,既減少能耗,又不需要天線,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
趙博説,要實現這種信號的通信,需要一個21兆赫茲的載波,實際係統中這個載波會有一個長長的“尾巴”,一直拖到接近0赫茲的低頻。一般的生理信號都在2兆赫茲以下的低頻段,因此一旦通信信號打開,它的“尾巴”就會嚴重幹擾人體生理信號如心電圖、腦電圖等的監測。
“特別是當傳輸距離遠、發射功率高的時候,這個‘尾巴’會成為人體信道通信的嚴重問題,只有對其進行有效的修剪,才能避免其對人體生理信號的幹擾。”趙博提出用數字化頻譜成型技術修剪“尾巴”,制備出新型芯片,同時通過技術創新還縮減了芯片尺寸,比國際最新的人體通訊芯片體積減小了80%以上。
“該芯片對2兆赫茲處‘尾巴’的抑制比達到-86.5個分貝,如同牢牢壓住尾巴,防止其翹起來幹擾生理信號。”趙博説,這項技術面向可穿戴式設備,可廣泛使用到醫療健康領域。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