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什麼事情都希望享受權力的照拂,這種景象不正常,更不應出現在教育領域。
這兩天,網上風傳一張“家長曬家庭官職求關照”的聊天截圖。截圖中,自稱陳某某媽媽的人開宗明義,説自己是莆田市旅發委辦公室副主任科員,並列舉了家裏所有能攀得上的“公家人”。
比如,孩子的爸爸是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處處長;該市荔城區分管教育的某位常委是她父親的高中學生;父親在市紀委擔任副處級紀檢監察員;莆田市教育局師資與人力科科長是她的表姐夫……
據新京報最新報道,涉事學校校長證實了此事。而莆田市荔城區教育局則表示,正在調查。
家長一頓花式“報官名”,妥妥地收割了今天網絡流量的“半壁江山”。網友們也邊“吃瓜”邊當起了評論員,分析這“陳媽媽”的用意何在——有網友認為這是在“秀肌肉”,炫耀一下自己的顯赫身世,好讓老師對孩子刮目相看;另一部分人則持“資源置換論”,背後的潛臺詞是“咱上面有人,有事您説話”。
但無論是哪種目的,這位媽媽真可謂是智商、情商“雙商堪憂”。這事在網絡上的發酵以及當地介入調查的現實也證明,“陳媽媽”這次是真的“秀”砸了。
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有一種優越感,恨不得在孩子的臉上貼上“我媽媽在某某國家單位,我爸爸是副局長,我表叔是副市長”等能反映地位的標簽。家長想説的,無非是讓老師對自家孩子多多照顧。
作為家長,想讓老師盡可能多了解學生,當然無妨。但不是説要給老師看家底和關係網,而是應該讓老師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優點和缺點等等。讓教育攀扯上權力網,這對學校、教師、家長都無益。
很多家庭都有個吃“公家飯”的親戚。你家是正科級,別人家孩子二叔是正處級、副局級——“論官排位”“因權施教”的必然結果,就是沒有贏家。
因此,不光是家長不宜“自報家門”,學校也應該對此避而遠之。孩子們在入學的時候,都會填寫父母工作單位和職務資訊,有些重點學校甚至連祖父輩退休前職業都要填寫。前陣子還曝出,深圳某幼兒園調查學生家中戶型、房價;還有些幼兒園的家庭作業是把自家的汽車標識畫出來。這些變相摸底的做法,都難言合理。
另外,在有些基層,親戚關係都集中在一個地方,社會關係復雜,幹什麼事情都希望動用關係和享受權力的照拂。正如《中縣幹部》所講到的“政治家族”現象,凡是副處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的子女,至少擁有一個副科級以上職務。更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間並不割裂,往往以聯姻或者拜幹親的方式不斷擴大,幾乎找不到一個孤立的家族。
但即便社會再錯綜復雜,學校都應該是最清朗的地方。教育是良心事業,家長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如果以自身地位和資源為榮,讓孩子在學校得到特殊優待,不僅有違教育公平,也是對教育的公然污染。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老師可以公平對待每一位孩子,而一旦這種公平被權力、財力所脅迫,一旦演變成家世的比拼,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深受其害。公平缺失的教育,本質上就是樹“負面教材”,這顯然是應該盡力避免的。(薛文俊)
-
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不是不生氣,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多溝通多交流。對于孩子的不良言行,家長在本該生氣的時候,一味忍著不生氣,太重視表面上的和諧,有時並不是對孩子好。2018-09-20 08:58:06
-
幼兒園“揪出造謠家長”,就能回擊甲醛質疑?
這樣的處理方式,既讓已退學的家長“意難平”,也無益于涉事幼兒園後續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2018-09-19 08:47:26
-
面對“甲醛疑雲” 幼兒園須尊重家長知情權
出現爭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冷靜面對問題,一味用強。對待家長尚且如此,“教育”懵懂無知的幼兒們更是可想而知。2018-09-19 08:37:38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