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上線三年 累計歸集黑名單資訊逾千萬條
誠信建設萬裏行
實現信用資訊的共用交換,建立相關資訊記錄、暢通傳遞機制,打破資訊不對稱,需要建設一站式的資訊共用平臺。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應運而生。
記者近日從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了解到,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自2015年10月上線以來,數據歸集量迅速增長,在3年時間內信用資訊從不到2000萬條提升到超過259億條。
著力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
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周民介紹,這些數據中,中央部委共用67.68億余條,地方平臺共用107.5億余條,其他社會機構提供資訊84億余條。累計歸集黑名單資訊約1364萬條,紅名單資訊約243萬條,重點關注名單資訊約1017.4萬條,行政許可資訊8226萬條,行政處罰資訊2747萬條,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資訊8736.6萬條。
它們來源于44個中央部門、32個省級平臺和12家社會機構的業務係統和社會服務平臺,覆蓋工商、稅務、環保、食藥、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訊不對稱是産生失信行為的重要原因。”周民介紹,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作為社會信用體係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基礎設施,其定位就是要成為公共信用資訊歸集共用的“總樞紐”,打破資訊孤島,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助力信用聯合獎懲制度
除了實現全國信用資訊的互聯互通和共用共用,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也為開展基于信用的監管和服務以及信用聯合獎懲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的數據共用正持續更新。”周民介紹,該平臺每周向44個部委、32個省級平臺持續更新提供各類黑紅名單、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資訊,累計推送數據量26億余條。還向金融機構以專線或介面方式提供共用資訊查詢服務,已為工商銀行以專線方式提供社會公開類信用資訊2億余條。
目前,平臺的介面服務正快速增加。至今已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重慶市、蘇州産業園區等26個部門和地方開通查詢介面,累計調用1.44億次,為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係,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便利化水準提供了支撐。
在開展數據服務方面,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經常性為各部門提供數據疊加、校核比對、名單拆分等服務。例如按照交通運輸部要求,通過共用平臺歸集的工商存續表、工商吊銷表、工商注銷表,形成交通運輸行業企業工商登記信用資訊,梳理出交通運輸領域黑名單企業23837家。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