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日電 題:“路通了,脫貧就有希望!”——看四川最偏遠縣鄉村道路扶貧
新華社記者 齊中熙、侯鴻博
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不到平原一半——這裏是四川最偏遠、海拔最高的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2日,石渠縣德榮瑪鄉至真達鄉一條約100公里的農村公路貫通,結束了這裏的鄉親祖祖輩輩被“隔絕”的歷史。
“路通了,致富就有希望!”德榮瑪鄉鄉長拉絨告訴記者。
拉絨説,以前沒有路,鄉親們進縣城只能騎馬或是步行,要走整整一天。現在公路修通了,坐車1個小時就到了。外面的遊客可以進來了,鄉裏的白菌、蟲草、牦牛肉可以運出去了。
説到偏遠,石渠縣不僅距離成都上千公里,最遠的村莊離縣城都有約200公里。石渠縣轄區面積2.5萬平方公里,約相當于浙江省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約10萬人。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是石渠的“標簽”,也是當地貧困的根源。
“要想擺脫貧困,必須修通道路。”石渠縣常務副縣長朱小林説。
從2015年開始,交通建設成為石渠縣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石渠縣規劃了農村公路三年建設攻堅戰。從那時起,中鐵一局等施工單位來到這片偏遠的高原開始修路架橋。
在石渠二期通村公路德榮瑪鄉至真達鄉道路施工現場,記者見證了道路最後的貫通。負責施工的中鐵一局四公司石渠項目負責人唐明治告訴記者,石渠因地處高海拔高原地帶,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落雪期長達7至8個月,每年有效施工期僅有半年時間。
“從2016年以來,中鐵一局已高標準完成和在建農村柏油公路293公里,佔石渠縣通鄉通村公路總體規劃的一半以上。”唐明治説。
有了路,鄉親們就能走出高原,石渠也就不再是一座“孤島”,脫貧這個夢想就有了根基。
“路修好後,現在騎車、開車就可以去縣城,非常方便,牦牛肉的價格也翻了一番。”石渠縣蝦扎鎮黨委書記土登顏批説。通暢公路修建之前,石渠縣蝦扎鎮每人平均純收入為3000余元。路修通後,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6000余元。
石渠縣的交通扶貧攻堅戰也是四川省甘孜州乃至全國交通扶貧的一個縮影。
據悉,今年甘孜州計劃完成農村公路6470公里,確保到年底全州所有鄉鎮基本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截至上半年,甘孜州建成通鄉油路111.7公里,建成通村硬化路2314.4公里。
作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四川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甘孜州全州有18個縣(市)都是省級重點貧困縣,有貧困村1360個。隨著一條條通村公路的建設,改變了鄉親以前出行主要靠步行和騎馬的狀態,有效帶動了甘孜州旅遊業、農業、牧業的發展。
“道路通則百事通。”朱小林説,“鄉村公路的建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公里’奠定了基礎。”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