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西岸的安徽省和縣,天南海北的蔬菜運輸車輛在田間道路上來回穿梭;方言各異的遊客在如詩如畫的鄉野美景中流連。早上,不少村民忙著往蔬菜種植基地趕,照看蘆筍、黃金瓜。善厚鎮村民張俊得知,中午一個100多人的旅行團要在他家農家樂裏用餐,早早地開始準備食材。
種一畝菜,脫一戶貧
和縣産蔬菜,素有“北壽光,南和縣”一説。2017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年産各類安全優質蔬菜112萬噸,龍頭企業達40余家。“這些年,我們在傳統農業種植的基礎上,適當進行結構調整。”和縣蔬菜産業發展局局長劉衛兵介紹,和縣蔬菜種植歷史長,當地菜農和技術人員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不斷摸索新的種植技術。
劉衛兵舉例,和縣很早就種植辣椒,以前品種單一,上市時間和全國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價格總是上不去。後來經過技術改進,現在普遍種植的是秋延後青椒,8月份種植,在田保鮮,來年1—5月什麼時候價格高了什麼時候賣。
“五個能人帶一鄉,萬噸蔬菜過大江。”這是和縣發展蔬菜産業的生動寫照。香泉鎮新建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2017年和縣依托蔬菜特色産業優勢,推進“金菜地”脫貧工程,實現“種一畝菜,脫一戶貧”。
2017年8月,新建村引入5個大戶,對村內48戶貧困戶共計140畝土地實行流轉,開展“金菜地”脫貧工程。村委委員姜曉華介紹,2017年,新建村48戶貧困戶實現土地流轉,戶年均土地流轉收入約1800元;12戶貧困戶到“金菜地”打工,每家一年收入近萬元,村集體收入近5萬元。姜曉華推算,今年“金菜地”預計銷售利潤40萬元左右,屆時村集體收入將更高。
姜曉華説,村裏準備把140畝“金菜地”擴大到200畝,爭創省級農業示范園。“有了‘金字招牌’,就能直接進大超市,省去了中間環節,村集體、貧困戶拿的錢就更多了。”
鄉村美了,遊客來了
“發展鄉村旅遊,是我們縣鄉村振興的另一條出路。”和縣縣委書記戴瑞介紹,近幾年來,和縣以農業特色産業和鄉村自然資源為依托,因地制宜,加快構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産業體係,讓鄉村旅遊成為農村發展的增長點和鄉村振興的載體。
最近,善厚鎮王店村出了件新鮮事,73歲的王若水買了輛旅遊觀光車。“這輛車得花不少錢吧?”村民們圍著車子議論紛紛。王若水説,現在來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他不擔心成本掙不回來。
南依國家森林公園雞籠山,北鄰風景秀麗的半月湖,按理説,王店村生態優勢得天獨厚。但是地處深山,交通閉塞,這個村子幾乎沒富過,沒啥人氣。“收入靠種地,打打零工,一人一畝來地,一年忙到頭,一家四口收入一兩千元。”村民組長王若貴介紹。
黛瓦白墻、湖堤拂柳。如今,行走王店,如入山水畫中。房屋改造成徽派建築風格,村口的豬圈、旱廁被清理,對溝塘進行清淤,鋪設了數千米的地下管網,住戶架設和改造了通信線路,新建了進村道路和休閒廣場、垂釣中心等。
王店村和附近的雞籠山、半月湖組團成了旅遊景區。只有47戶人家的村子,開了2家農家樂、9家農家客棧,有些村民還買了觀光自行車,租給遊客騎。“不用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掙10萬多元。”張俊就是其中一家農家樂的老板,他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這個季節,他的農家樂幾乎每天客滿。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