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森·尼科·勒內聽不懂村民們正説些什麼,但憑著人們比劃的手勢,他很快明白,並坐下來幫助村民們剝玉米。
事實上,身高一米九、藍眼睛、黃頭發的尼科,剛來到這個中國南方偏遠的小山村時,還曾引發一陣轟動,許多村民第一次見到歐洲人。僅僅過了4個多月,尼科已和村民們很熟絡,靠著手勢或幾個簡單的單詞,多數時候都能交流。
58歲的尼科曾經是盧森堡的一名警察,一次意外導致他受傷並提前退休。他曾去過中國北京、上海等許多城市,一次偶然機會,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旅遊時,看了老電影《劉三姐》,影片中青山綠水,竹林披岸,旖旎風光深深地吸引了他。
今年58歲的尼科退休前是盧森堡的一名警察,2012年,他來到劉三姐故鄉宜州生活。
劉三姐是中國古代“歌仙”,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被認為是劉三姐的故鄉。2012年,尼科來到宜州生活。這些年,尼科生活很悠閒,釣魚、遛狗、喝咖啡……但他從沒去過農村,也不知道廣西大山深處是怎樣的。
直到今年3月,第一次來到廣西深山農村的他,大吃一驚,甚至“難以置信”。那一天,有人在互聯網上徵集志願者,去宜州農村幫助貧困村民,尼科便自告奮勇,第一次來到乍洞村。
乍洞村是雲貴高原南麓的一個小村莊,進村要途經曲折的小路,路窄得兩輛車無法並行通過,四周都是延綿不絕的青山,風景秀美。
“景色如此美,但村民們卻非常窮,房子裏幾乎沒什麼物件,有的地方還不通路,與盧森堡的村莊對比,這裏要落後許多年。”尼科説。
乍洞村是典型的貧困村,一些村民住著泥瓦房,全村14個屯還有3個屯不通路。“盧森堡的村莊很方便,但這裏道路不通,連摩托車都走不了,肩挑背馱,産業難以發展,東西運不出去。”尼科説。
在互聯網上徵集志願者的人是謝萬舉,他是當地政府派往乍洞村專門幫助貧困村民脫貧的人,被稱為“第一書記”。謝萬舉想幫助乍洞村的貧困群眾種百香果,但村子裏許多年輕人都外出去沿海城市打工了,謝萬舉只能求助志願者。
尼科對謝萬舉非常敬佩,他認為謝萬舉真心實意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村民。“雖然過程很難,但竭盡所能去幫助這些人,就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尼科説。
尼科幾乎不用扶貧這個詞,他認為這是“工作”,尼科幾乎每天都跟著謝萬舉來到村裏“工作”。
尼科和謝萬舉騎著摩托車下鄉,在扶貧路上,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
這幾個月來,他們一起種植百香果,打樁、搭架、拉線、栽插、植苗,有時一起勘察地形、修路。他們曾經爬了2個小時山路到山的另一邊,每次提起謝萬舉,尼科總豎起大拇指:“如果不是對他的工作很認可,我就不和他待在一起了。”
謝萬舉説,經過努力,他們種植的百香果在網上已全被預訂,村民們收入有了保障;沒有通路的3個屯,其中2個屯已經通路。
幾個月前,乍洞村不通網絡,在謝萬舉和其他幹部的努力下,如今村委會附近已經有了電信信號。
眼見乍洞村4個月的變化,尼科滿懷激動,他指著山坳裏連片的百香果架説:“這是我親眼見到的,變化真的很大,這些baby正在生長,他們會為村民們帶來收入。”尼科經常稱這些百香果是他的“baby”。
尼科和謝萬舉一起住在村裏的泥瓦房裏,房子是他們自己裝修的,如今進村,尼科和村民們不再陌生,他們一起鋤草、收蠶繭、幹農活,一起吃飯。他很愛這裏的生態環境。
尼科説,他沒有去過中國其它貧困的地方,但在乍洞村,他親眼見到變化,他非常認同“第一書記”謝萬舉的工作,認為謝萬舉幫助了這裏的窮人。
乍洞村村委會主任韋永員説,尼科來到村裏後,一些貧困戶説,連外國人都來幫我們了,我們不能“看熱鬧”了,貧困村民們勞動意識明顯增強了。
尼科很愛喝啤酒,尤其是冰啤酒。他笑著説,等到村裏的路更通暢、農産品能運出去了,他肯定能每頓都喝上冰啤酒了。(記者 夏軍)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