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美國夏洛茨維爾8月11日電 通訊:“創傷”難愈的夏洛茨維爾
新華社記者孫丁 胡友松 楊承霖
過去一年間,美國弗吉尼亞州小城夏洛茨維爾市的居民蘇珊·布羅時不時會到城中心的一處街角待一會兒——那裏是她女兒希瑟·海爾遇害的地方。
去年8月12日,來自美國多地的白人至上主義者、新納粹分子等在夏洛茨維爾市舉行“聯合右翼”集會,抗議當地政府移除一座邦聯時期紀念雕像的決定,並與抗議他們的人群發生衝突。集會被警方驅散後,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駕車衝撞抗議者。身處人群中的海爾不幸遇難,另有19人受傷。
“如果你不感到憤怒,那麼你沒有在注意。”海爾生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最後一條訊息這樣寫道。布羅對記者説,這是女兒在呼吁別人關注美國社會中的種族不平等現象,她當天走上街頭是為了支援種族平權運動,抗議極右翼分子散播仇恨的行徑。
記者看到,海爾遇害地點所在街道兩旁的墻壁上寫滿了人們紀念她及響應她生前倡議的話語,如“這裏容不下仇恨”“教導愛而不是仇恨”“讓愛克服仇恨”等,不少民眾把鮮花擺在墻角,然後駐足致哀。
“夏洛茨維爾還沒有恢復過來,情緒上仍很脆弱,恢復的過程將會很漫長。”布羅對記者説。
騷亂爆發當天,示威者公開、大量、密集使用納粹和三K黨的標識和口號,為幾十年來美國乃至整個西方所罕見,震動了美國社會。當時目睹這一切的達維娜·傑克遜告訴記者,她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當代美國。她認為,白人至上主義者實際上是為了宣泄仇恨和不滿,“這折射出美國社會的分化與撕裂”。
弗吉尼亞大學近期一項聯合民調顯示,近六成受訪人士認為美國種族間關係正在變差。身為非裔的傑克遜説,她心裏有了個疙瘩,總擔心自己或家人會被白人至上主義者攻擊。
需要指出的是,白人至上主義一直存在于美國社會,但並不是主流意識形態,其沉渣泛起與美國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加劇、白人人口比例快速下降、社會和種族分化及政治極化越發嚴重等多重因素有關。
夏洛茨維爾騷亂後,美國多地出現移除邦聯時期紀念物的風潮。不過,那個成為騷亂導火索的紀念物——南北戰爭時期主張蓄奴方將領羅伯特·李的一座青銅色騎馬雕像——並未被移除,正佇立在夏洛茨維爾城中心的解放公園內。
傑克遜説,她認為這些邦聯時期紀念物屬于歷史的一部分,但也能理解有些人會為此感到困擾。來自康涅狄格州的遊客約翰·加文告訴記者,應直面那段恥辱的歷史,倉促推倒邦聯時期紀念物並不是一個理性選擇。弗吉尼亞大學退休教授彼得·克利曼則建議,展示這些雕像時要提供充足背景資訊以供觀者參考。
弗吉尼亞州和夏洛茨維爾市已于本周早些時候分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調動警力防止極端分子滋事。從10日中午開始,夏洛茨維爾就已經能夠看到大批巡警。11日,警力進一步增加,特定區域還設起了水泥路障和金屬柵欄,遊人只能通過僅有的2個安檢口進出城中心商業區。
據悉,截至11日下午,只有幾十名反法西斯活動人士舉行和平集會和遊行,尚未聽説有極右翼人士現身。現場協助安保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説,夏洛茨維爾仍處“創傷”之中,平淡無事就是最好的消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