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8月11日傍晚時分天宇將上演“日偏食”天象,這是今年我國能觀測到的唯一一次日食,引發公眾極大關注。那麼,日食是如何發生的?它有什麼特點?有啥規律可循?天文專家進行了解釋。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説,作為地球的衛星,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作為太陽係的行星,地球又帶著月球一起圍繞太陽轉動。日食(或月食)正是這兩種運動所産生的結果。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如果日、地、月三者恰好或幾乎成一直線,那麼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表面上來。這時,在月影區域內就看不見或看不全太陽。這樣的事件叫日食。發生日食必在朔(農歷初一),發生月食必在望(農歷十五居多)。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三種。
日偏食的過程和日全食過程大致相同,由于它只發生偏食,因此就只有初虧(日食過程開始時刻)、食甚(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刻)和復圓(日食結束時刻),而沒有食既(日全食開始時刻)和生光(日全食結束時刻)這兩個階段。
那麼,每個月都有農歷初一和十五,是不是意味著日食和月食每月都會發生?史志成對此明確表示,日食和月食不會每月都會發生。他解釋説:“這是因為,作為月球軌道平面的白道面和作為地球軌道平面的黃道面的交角約為5°,所以只有當月球為新月或滿月並靠近黃道面和白道面的交點時才會發生日食和月食。”
記者了解到,就全地球而言,每年發生食的次數最多為7次。在這7次食中,有4次日食和3次月食,或者5次日食和2次月食。在有些年份可能少到只發生2次食。但最常見的是發生2次日食和2次月食。
天文專家表示,盡管就整個地球而言,日食發生的次數比月食多,但實際上人們看到月食的機會要比日食多。這是因為日食帶范圍不大,僅在月影掃過地面的局部地區才能看到日食。特別是由于日全食帶更窄,就某一固定地點來説,兩次發生日全食的時間間隔一般在300年左右,所以更為罕見,人的一生難得一遇。但月食則是半個地球都能看到。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