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團隊在迪拜成功試種“沙漠海水稻”
八十多個品種 均超出世界水稻平均産量
22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傳來喜訊,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團隊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從5月到7月,試種的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水稻品種分批成熟。經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産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産,這些品種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噸/公頃的平均畝産量(來自2014年FAO統計數據)。這標誌著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此次在迪拜沙漠地區的試驗種植取得了階段性成功。
據介紹,在沙漠地區種植水稻存在多個方面的巨大挑戰,其中包括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濕度、缺乏淡水、沙塵暴、缺乏土壤團粒結構、缺乏種植資源等多個方面,比如迪拜在6—7月份地表溫度可達54攝氏度以上,晝夜溫差最大可達30攝氏度以上,沙漠地下7—8米即為鹽度高達1.6%的鹹水,土地表層為細沙,地下50—80cm即為風化岩石結構。為了克服這些困難,袁隆平項目團隊除了需要選育出適應于當地積溫帶的水稻耐鹽鹼品種以外,必須採用一種被稱之為“四維改良法”的沙漠鹽鹼地改良技術,發展不同于常規水稻種植的植保體係,達到節約淡水資源、避免次生鹽鹼化、建立土壤團粒結構和智能化水肥迴圈等目的,將沙漠變成人造綠洲。
根據雙方達成的“綠色迪拜”合作框架協議,“海水稻”項目團隊將在迪拜開展四個階段的實驗和産業化推廣計劃。品種實驗階段,通過試種不同積溫帶水稻品種,探索適宜的種質資源,初步掌握水稻在沙漠極端環境下的生長規律和水肥施用條件,摸索水稻各生育期的核心植保措施。在2018年下半年生産性實驗階段,以“四維改良法”技術為基礎,確定最佳土壤改良工藝參數和水土肥迴圈模型,降低規模化推廣生産成本。2019年啟動第三階段——面積為100公頃的“海水稻實驗農場”項目,驗證“海水稻”大規模實驗種植技術,將探索利用沙漠地區四季常青的人造綠洲稀缺資源融合綠色生態地産業態,引入包括中國“一帶一路”産業資金在內的商業投資,嘗試實現項目的商業化運營,該階段完成後將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利用“海水稻”及其帶動的産業鏈體係,從2020年開始迅速擴大“海水稻”種植面積,將“海水稻”人造綠洲覆蓋迪拜10%以上國土面積。
據悉,迪拜將與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東及北非海水雜交稻研究推廣中心”,承擔面向中東及北非地區海水稻品種測試、工藝條件優化、技術培訓和産業化推廣等使命。(記者 王建高 通訊員 杜德樂)
-
人民日報:袁隆平沙漠水稻“世界波”折射創新力
2018-06-25 07:26:53
-
拿什麼實現袁隆平的兩個“限期”新夢想
“五一”將至,8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此時仍在三亞南繁基地上忙碌。這位在人類反饑餓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未敢頤養天年,一心琢磨著加速實現他的兩個“限期”新夢想。2018-04-23 10:17:49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