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融案件不斷增多 犯罪手段呈現網絡化、專業化發展趨勢
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萬春12日透露,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全國有近5萬人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公訴。當天,最高檢舉行“加強案例指導,依法懲防金融犯罪”新聞發布會。
為何互聯網非法集資犯罪多發?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就金融犯罪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訴30570件49553人。其中,2017年提起公訴21842件35301人,同比分別下降7.89%和3.01%。“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持續高發,新型金融案件不斷增多。”萬春説。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去年檢察機關共就非法集資類金融犯罪案件(含集資詐騙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提起公訴8252件17144人,同比分別上升6.18%和4.50%。就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提起公訴2233件7186人,同比分別上升38.18%和35.51% 。
萬春説:“非法集資類案件,多假借投資理財名義,利用互聯網集資,集資模式、犯罪手段不斷翻新。涉案公司從層級簡單的‘作坊式’組織向現代化企業模式轉變,具有金融專業背景的涉案人員明顯增多。”
“由于多種原因,很難在早期對募集人到底從事的是正常的P2P業務,還是非法集資行為,以及真實資金使用人的身份、資金用途進行調查核實、甄別和監管。” 浙江省檢察院檢察官趙寶琦介紹。
如何區分金融創新與網絡傳銷?
在回答“檢察機關如何區分金融創新與網絡傳銷”的問題時,浙江省麗水市檢察院檢察官鄒利偉説,網絡傳銷犯罪花樣形式非常多,除了網絡購物返利模式,還包括其他形式。
比如虛擬幣模式(以投資、銷售虛擬幣為名,以靜態、動態收益為誘餌,發展下線)、原始股模式(鼓吹原始股暴富,以推薦獎引誘他人加入)、微商傳銷模式(在微信、微商平臺上以造假炫富的手段發展人員)、點擊廣告返利模式(宣稱只要點擊廣告就能獲利)、慈善互助模式(打著慈善互助的口號欺騙用戶)等。
“如果我們看到資本動作、消費返利、愛心互助、原始股、虛擬幣、動態收益、靜態收益、推薦獎、報單獎、對碰獎這些傳銷慣用詞,就要有所警覺。” 鄒利偉説,“要了解新型網絡傳銷的慣用詞。”
此外,還要判斷高額收益來源是否合理,遇到收入門費、拉下線就要高度警惕。
金融犯罪當前出現哪些新特點?
據萬春介紹,金融犯罪影響面廣、處置難度大。例如,證券類犯罪以小散投資者虧損為基礎,非法獲利數額巨大,嚴重破壞證券市場“三公”秩序。非法集資類犯罪大肆開展“無風險性、高回報率”的虛假宣傳,易導致集資參與人損失慘重,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金融安全。
當前,犯罪手段呈現網絡化、專業化發展趨勢。他在發布會上介紹,證券期貨交易類犯罪,往往是精通證券期貨方面知識的專業人員作案,善于捕捉作案時機,也懂得採取各種手段來掩蓋犯罪活動,逃避查處。
非法集資類犯罪,往往借助互聯網開展宣傳,其所謂“理財産品”的銷售、資金支付和歸集都借助互聯網完成,網上資金互助平臺與線下代理中心、服務中心相結合,輻射全國,資金歸集流轉迅速,導致集資參與人數、犯罪金額迅速擴張。
“出現了金融機構內部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金融機構、金融從業人員利用社會公眾的信任銷售虛假理財産品,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重大案件頻發的特徵。”萬春説。(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 實習記者 潘悅)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