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朱慧卿
“限塑令”(《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産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的出臺和實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塑膠制品使用量的下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依然在免費提供塑膠袋。隨著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塑膠垃圾甚至出現了回潮現象。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農貿市場(67.6%)的塑膠制品使用最缺乏限制,然後是外賣(59.7%)和快遞(55.2%)領域。66.5%的受訪者覺得當前“限塑”多停留在倡導層面。
62.0%受訪者感覺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
在安徽合肥某公司做市場運營工作的吳宗藝告訴記者,在超市買完東西結賬時,她發現自備購物袋的人多了。“不過超市、商場和菜市場使用塑膠制品依然較多,每天吃早餐,很多人也用塑膠袋裝。紙袋往往只有糕點店、品牌店才會用。”吳宗藝對記者説。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李東澤對記者説,目前基本只有大型超市對塑膠袋收費,或提供可重復利用的其他材質購物袋,對于限制塑膠袋使用的作用很小。人們購物完畢結賬時還是經常購買和使用塑膠袋。“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人習慣網購,快遞包裝往往使用很多大大小小、薄厚不同的塑膠袋,包了很多層。感覺近幾年塑膠袋的使用反而更多了”。
調查顯示,62.0%的受訪者感覺近幾年自己身邊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38.0%的受訪者感覺沒有減少。交互分析發現,農村受訪者(72.7%)對于塑膠袋使用量減少的感受最明顯,其次是來自一線城市的受訪者(66.2%)。
河南鄭州從事編輯工作的花汐(化名)認為,菜市場是最浪費塑膠袋的地方。“很多人每樣菜都要用塑膠袋分別裝好,然後再放入大塑膠袋,有的還會套上很多層塑膠袋。逛一次菜市場有時能用十幾個塑膠袋,真是特別浪費”。
在北京某私企從事編程工作的張玲(化名)經常點外賣,“每次收到菜品我都感嘆外賣包裝實在太浪費。很簡單的一餐基本都是兩個盒子以上。大小各種型號的塑膠包裝盒都有,看著是很衛生、很美觀,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外賣産生的塑膠垃圾非常嚴重,經常一頓飯吃下來就是一摞外賣塑膠盒,小區垃圾箱裏也經常塞滿了各種廢棄塑膠盒。”
哪些領域或場合的塑膠制品使用仍缺乏限制、用量較大?調查顯示,農貿市場(67.6%)被排在第一,然後是外賣(59.7%)和快遞(55.2%)領域,此外,還有小型商鋪(48.2%)和街頭攤位(46.6%)等。
66.5%受訪者感覺“限塑”多停留在倡導層面
哪些因素阻礙塑膠制品使用量的減少?調查中,66.5%的受訪者認為“限塑”多停留在倡導層面,相關法規條款沒有得到嚴格執行,62.9%的受訪者認為執法部門對此監管不力,審查不嚴,55.0%的受訪者歸因于塑膠制品生産廠家違規生産,47.8%的受訪者認為人們的環保意識仍然不夠強。
“‘限塑令’執行至今,成績很大但問題也不少,與當初預期還是有很大差距。”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説,“目前對現行做法的利弊分析、量化不夠。我認為,一定要在政策的制定、實施、監督、評估,以及第三方獨立評估方面形成閉環,現在是‘跑風漏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他還指出,“限塑令”執行效果不夠好也説明其本身“階位”不高、權威性不夠、可執行性較差,可以訴訟的特性也基本沒有,“這需要我們考慮下一步要不要把政策納入法制軌道,實現良法善治,把‘限塑令’升級改版”。
劉俊海建議制定出臺國務院層面的專項行政法規,將“限塑”的相關政策提升到法規層面,將來還要上升到法律。“要把限塑令升級改版,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透明立法,廣泛徵求民意。對于失敗的教訓,我們要總結,實現制度的公平化、科學化、民主化”。
劉俊海認為,應完善“限塑”制度的社會協同共治體係,包括鼓勵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監管部門有效監管、公眾監督,還要建立健全環境友好型的第三方獨立評價體係,“這樣才能打造一個24小時全天候、360度全方位的跨市場、跨地域、跨部門、跨産業、資訊共用、快捷高效、無縫對接、有機銜接的‘限塑’執法監管合作機制,這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基本要求”。(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陳子祎)
-
美國西雅圖限塑新規 7月1日起塑膠吸管和刀叉全禁
2018-06-21 14:23:32
-
限塑十年,綠色生活仍在路上
2007年12月發布的“限塑令”,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不過,從農貿市場、超市,到快遞、外賣,生活中塑膠袋的身影還是很常見。2017-12-06 07:53:36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