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6日電 題:制造變智造 培育新動能——江蘇江陰以科技創新撬動制造業新支點
新華社記者孫寅、朱筱、朱國亮
江蘇江陰加快傳統制造業向中高端挺進,做強做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打造“組合拳”,讓“江陰造”更具“魅力”。
老樹發新芽,制造變智造
位于江陰市徐霞客鎮的無錫聖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塑膠包裝制品企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企業,聖馬科技的用工人數最多時超過2500人。如今,聖馬科技的生産車間裏,自動組裝的機器人成為主角。
這一重大改變始于聖馬科技掀起的“機器換人”變革。聖馬科技先後投資近2億元,實現了機器人自動化生産。在工作人員減至約500人的情況下,公司的産量、産品良率卻得到了很大提高。
單個企業實施技改的“自選”動作,累加起來便形成了整個産業新一輪增長的動力。今年,江陰開啟新一輪“千企技改”重點工程,年內實施重點技改項目10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0個。1月至4月,該市完成工業投資122.94億元,其中工業技改投入達97.42億元。
雙良節能股份有限公司借助物聯網、互聯網通訊、雲計算等新技術,自主開發了為工業企業、現代樓宇、大型公共建築服務的能源管理係統雙良雲平臺。海瀾集團開啟“海瀾之家”連鎖經營模式,並將設計延伸到供應商環節。“跳出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産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和終端銷售環節延伸,勢在必行。”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説。
為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加快聚集經濟增長新動能,2017年,江陰完成高新技術産業産值2088.8億元,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達35.9%,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3%。
新樹深扎根,培育新動能
在今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由遠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意大利設計師共同研發的新能源概念車受到關注,該車通過遠景能源的技術支援,可實現完全使用風電、光能等清潔能源的目標。
在遠景能源首席執行官張雷看來,“創新需要勇氣和決心,遠景能源希望通過打造能源物聯網平臺催發行業創新,由眾多開發者共同創造未來能源係統。”
10多年前,江陰就開始布局新興産業,2017年,該市新興産業産值已達到2518.9億元,同比增長13%。以遠景能源、天江藥業、長電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江陰新興産業企業崛起,逐步形成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資訊四大新興産業集群。
以生物醫藥為例,2017年,江陰市投入3000萬元支援建設海外醫藥創新孵化器。依托該平臺,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已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卡羅琳斯卡醫藥院建成2個海外實驗室和1個中試基地,每年引進2個至3個項目到江陰高新區,並不斷研發新産品。
“未來江陰將繼續挖掘産業新動能,為經濟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江陰市經信委主要負責人説。
營造好環境 擦亮“江陰造”
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説,續寫江陰制造業輝煌,政府既要當好“店小二”,又要當好“急郎中”,為企業提供全天候服務,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2017年,江陰引進高層次人才500人,新引進諾獎人才1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望人才,希望通過引進一名領軍人才,帶動一支創新團隊,撬動一個新興産業。”江陰市委常委、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興華説。
隨著“創一代”逐步退出經營管理,民營企業迎來“創二代”時代。江陰自2013年起開始全面摸底海歸“創二代”,形成“出國前”“在國外”和“歸國後”三階段的服務全覆蓋。目前法爾勝泓昇集團、海瀾集團、雙良集團等數百位新生代已接班。
陳金虎認為,高品質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發展的主旋律,要讓企業當主角,政府當好配角、做好服務,推動“江陰造”轉型升級。
-
范冬雲代表:老紡織也要大“智造”
2005年,范冬雲獲得“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2009年獲評“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2016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共産黨員,她還在去年被提名推薦為全國“大國工匠”候選人。2018-03-11 14:42:34
-
騎著出海的“中國智造”:共用單車走入全球20多個國家上百座城市
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用單車,正將星光撒向全球。2018-01-11 11:13:29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