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新華社記者與利亞德集團創始人李軍深度對話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記者蓋博銘 王君璐 吉寧)從“九三閱兵”的天安門廣場到朱日和訓練基地,從大屏電視機到巨幅戶外廣告屏,人們很難想象一家不太知名的中關村企業——利亞德集團的LED顯示屏,竟悄然佔據了14%的全球市場份額。
這家企業何以用20年時間就打造出LED顯示屏世界級領軍者?新華社記者走進利亞德,與利亞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李軍進行了深度對話。
“LED顯示領域的全球冠軍”
問:利亞德處于世界市場的什麼位置?
李軍:我很自豪很驕傲地説,利亞德是LED顯示領域的全球冠軍,去年佔了全球14%的市場份額,從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到九三閱兵、朱日和閱兵,從APEC會議到春晚,從機場到火車站,這些場合中大型的廣告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們的産品。
“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
問:企業要發展出路在哪裏?
李軍: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這個我特別讚同。因為從發展過程來看,只有創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們是典型的靠創新驅動發展的企業,上市6年時間,利潤增長十幾倍,收入增長十幾倍,只有創新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這個創新是一個全新的創新,不僅僅是産品技術的創新,還有市場營銷的創新、合作模式的創新、激勵機制的創新,各個方面的創新變成一個綜合的創新體係,才能實現高速成長目標。
例如,我們收購了美國的一家公司,它原來在管理方面就是最傳統的教科書式管理,但最後凈利潤只有三四個點。我們通過管理創新,把部門合並,使管理層級減少,現在凈利潤做到7%,2018年將做到10%。
“實現全公司的共同富裕”
問:利亞德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李軍:我們做得最好的、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激勵機制創新。我們黨要實現全民共同富裕,利亞德是實現全公司的共同富裕,公司基本實現主要員工持股。激勵機制的建立使企業凝聚力特別強,團隊穩定性、執行力和戰鬥力也特別強。
我們有很多創新方面的法寶,最根本的還是産品技術創新。技術走到前面引領市場,你的利潤就高,發展速度也快,而且市場影響力也大。利亞德有一個高清顯示技術叫“小間距顯示”。原來原材料是國外壟斷的,芯片也特別貴,大家想都不敢想。後來公司開發小間距顯示産品,這種産品主要原材料LED燈的價格從2塊多錢一個降到了2分多錢一個。
“最大的問題是研發和市場推廣兩條線”
問:科技成果如何轉化,才能更有效?
李軍:科研成果目的是什麼?為了墻上挂個榮譽,還是為了服務社會、産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很多科研産品的問題是研發和市場推廣兩條線,很多産品在開發之前就沒有考慮市場的需求。一些研發的目的就是為了成果,不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
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民營企業是最講實效、最講效益的。國家科研體係要支持細分行業産品的研發,支持這些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站到世界高地上。
“到這個地方不創業都不好意思”
問:為什麼選擇在中關村創業?
李軍:我對中關村充滿感情。為什麼現在獨角獸裏面很多在中關村?中關村有若幹個優勢別的地方沒法比擬。一是它有人才基礎,二是它有豐富的信息量,三是技術研發力量比較集中,還有一種創新創業的氛圍,到這個地方不創業都不好意思,不創新更不好意思。最後,政府的作用特別好,它是幫助你解決問題的。
現在中關村是改革開放的一個標志,是一種人才聚集、機制靈活的標志。它沒有實體,潤物細無聲,只有點點滴滴細微的東西。但它有靈魂、有文化、有基因,所以在這個地方産生了這麼多優秀的企業、這麼多優秀的人才、這麼多優秀的産品。
“中關村一直處于奮鬥狀態”
問:中關村的企業家有哪些精神特質?
李軍:中關村的企業家有一種爭當世界龍頭企業的精神、奮鬥的精神、特別不服輸的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
中關村一直處于奮鬥狀態、拼搏狀態、自身造血狀態。各個企業都希望自己在行業裏面是第一,企業就是要引領世界的技術潮流、科學潮流,企業家就是靠這種雄心壯志和氣魄將夢想付諸實現,這些都成為支撐整個中關村精神的核心。
“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問:中關村與科技創新有什麼樣的關係?
李軍:中關村創造了一個奇跡,在這麼小的地方聚集了這麼多上市公司,在中國科技産業領域擁有這麼高的地位,創新創業的文化讓全國各地學習模倣,這對整個中國的科技創新領域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企業是最大的受益者”
問:企業的發展和整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是什麼關係?
李軍:企業是國家的微觀細胞。我們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黨和政府。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民營企業擁有非常好的政策環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動力。改革開放,企業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擁護者。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