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華盛頓4月11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顏色,包括鳥類身上的羽毛、甲蟲等。不同于色素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復雜的微觀結構上産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具有種內性信號傳導、警戒和保護等重要功能。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團隊對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侏羅紀蛾類標本以及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飄翅目昆蟲進行調查,分析鱗片的微觀結構和可能的結構色。
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進展》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表明,侏羅紀蛾類鱗片演化出魚骨狀的奈米級光學結構,光照在這種蟲體表面上會産生金屬銅色至金色的結構色。
王博對新華社記者説,侏羅紀蛾類標本的翅膀鱗片在形狀、超微結構及排列方式上與現存最原始的鱗翅目(小翅蛾科)非常相似。它們鱗片都是融合型,即鱗片上下層均被表皮填充,不形成網格狀。侏羅紀蛾類的排列方式為一層大的融合型鱗片覆蓋一層小的融合型鱗片,排列成覆瓦狀。
研究還發現,白堊紀的飄翅目昆蟲具有單層融合型鱗片,其形態比已知鱗翅目鱗片所有類型都原始。
王博説,這一研究表明具有結構色的翅膀鱗片在鱗翅目出現前就已在飄翅目等原始類群中廣泛存在。
研究證實了奈米級的光學結構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壓痕以及印模化石標本中,這為復原遠古動物和植物的結構色打開了新的窗口。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