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4月4日電(記者楊知潤、趙鴻宇)春天來了,駱朝合看著一排排生機盎然的法桐樹樂開了花。“再過幾年,這些樹苗就能成材了,我的‘植綠樹、護生態、鼓錢袋’的夢想也就實現了。”駱朝合説。
駱朝合是河北任縣西固城鄉駱家莊村農民。去年,縣政府為他提供補貼資金購買了樹苗,他在自己承包的100多畝地裏種上了法桐、白蠟等樹苗,用來綠化環境、發展綠色經濟。
2017年,任縣利用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政策,通過爭取農發行項目貸款9400萬元,整合涉農資金用于儲備林建設9423萬元,保證了植樹造林資金。同時任縣創新實施土地流轉大戶自主種植自有林、徵租一次清、政府返租三種土地徵租方式,採取樹權歸政府和樹權歸大戶兩種模式實施,實現了造林用地徵收與租賃並舉。
駱朝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政府共補貼7年,第一年每畝補貼1500元,後6年每年每畝補貼800元,我們的土地流轉費用是每年每畝支出1120元,實際流轉費用相當于每年每畝支出320元,這樣下來成本少了很多。”
記者了解到,針對樹權歸政府的,政府按合同期給予土地承包大戶一定土地補助,針對樹權歸大戶的,政府給予大戶連續7年資金補貼,7年後還可獲得樹木採伐期部分收益,這樣下來農民種樹更有積極性了。
“接下來我們還要嘗試將造林綠化與藥材種植、柴雞養殖結合起來,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任縣農業局局長孫雲平説。目前,任縣共造林23000余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