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3月29日電(記者 王豐)在深圳龍華區的龍悅居小區,居民范阿姨家陽臺有一個雜物存放點,專門存放廢紙箱、易拉罐、啤酒瓶等雜物。每周六小區固定的資源回收日,范阿姨就把這些雜物分類裝好,貼上二維碼,拿到小區回收點。
在小區回收點,負責廢品回收的是來自龍悅志願者協會的十幾位志願者。志願者把小區居民送來的垃圾稱重、掃碼後,居民手機微信中的“優服美家” APP賬號就會增加積分,憑積分就能換取牙膏、洗衣液、樂高玩具等小禮品。
“有了激勵措施,連小孩都搶著收集廢品,小區裏再也不是垃圾遍地了。”范阿姨説。
如果錯過了周六,也不用擔心。志願者黃巧雲説,居民只需把廢品用塑膠袋分類裝好,貼上二維碼,投放到“優服美家”設置在小區的回收箱裏。
“我們會收集小區的垃圾袋,掃碼後居民手機賬號也會增加積分。”黃巧雲説。
在深圳,科技企業與公益組織合作推廣垃圾分類,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據了解,負責“優服美家”APP開發運營的是現代城市環境服務(深圳)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董江雷告訴記者,“優服美家”與龍悅志願者協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優服美家”負責垃圾分類APP的推廣、運營,以及回收垃圾的處置,志願者負責小區垃圾的分類回收。
“我們會按天數給志願者發工資,並按照APP後臺數據給予相應的獎勵。”董江雷介紹,僅靠回收垃圾處理,公司已經實現盈利。
如今,“優服美家”已在龍悅居小區成功運作三年,小區10000多戶居民中有近4000人注冊使用。每周六,小區裏都會排起提交生活垃圾的長龍。而小區的幾十位居民也加入了龍悅志願者協會,在服務自己小區的同時,也為周邊小區提供服務。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興起,愛回收、再生活、9貝殼、回收哥等一大批“互聯網+回收”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上線運營。然而,與“優服美家”不同,這些企業大多採用的是“預約到府回收”的模式。
在深圳,先于“優服美家”上線的是一家名為“回收哥”的公司。“回收哥”通過建立APP、微信、網站等線上平臺,提供到府回收廢品服務。然而,融資布局開店不久,“回收哥”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物流、人員等運營成本過高,導致持續虧損;另一方面,用戶和回收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運營成本的上升。“有時候你到府回收一單垃圾還不夠油費錢。”一位“回收哥”的員工説。目前,“回收哥”已停止運營。
董江雷介紹,目前垃圾分類的主要痛點就是居民嫌麻煩、企業難以盈利。“與公益組織合作、在社區布點”的新模式則提供了不錯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目前,“優服美家”已經與福田生態文明促進會、寶安區綠寶寶垃圾分類減量指導中心、龍悅志願者協會等近十個志願者協會開展合作,並已進入深圳300多個小區、學校和機關單位開展垃圾分類回收。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中心管理事務中心宣教部副部長甘文介紹,再生資源的特點是小、散、差,只有全民參與,才能將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科技+公益”的模式既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又促進了垃圾分類的全民參與,為“互聯網+垃圾分類”打開了新思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