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2月14日電 題:詹娘舍:寫在雲端上的忠誠之歌
新華社記者 樊永強、琚振華
“從我面前150米開始,有延綿6.8公里高山防區。我們的使命,就是確保它的絕對安全。”
站在僅有“立錐之地”的雪山之巔——詹娘舍,上士詹華戲稱自己是“哨姓人”。在他背後,是海拔7350米的卓木拉日雪山。
“雲中哨所”從來不缺感人故事
詹華守衛的詹娘舍哨所位于西藏亞東邊防,海拔4655米,四周都是接近垂直的懸崖峭壁。
這裏的空氣含氧量僅相當于平原的40%,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長達7個月,6級以上的大風一刮就是300天,最低溫度達零下40攝氏度。即使是盛夏季節,這裏也是風吼雪舞,大片大片的雪花飄下來,凍得人直打哆嗦。
這裏還是著名的雷暴區,每天下午3點準時打雷,一個接一個地打,一連要打2個多小時。
當地藏族群眾説,詹娘舍是“連鷹都飛不過”的地方。用水靠天,物資靠背,是哨所官兵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大雪封山季節“喊幾嗓子都能引發雪崩”的詹娘舍哨所,從來不缺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一年,詹娘舍哨所官兵面對雪崩舍生忘死救戰友的故事感動了整個中國。
詹華回憶,在他新兵入伍的那年春天,雪下得特別大。18歲的戰士于輝在執勤時遭遇雪崩掉下山崖,23歲的班長靖磊磊不顧一切衝入雪中施救,一起被流雪衝走。25歲的衛生員王鑫等雪勢稍穩後,再次衝入雪中。遺憾的是,雪崩再次發生了……
第二天,靖磊磊親自餵養的護邊犬——“雕狼”在山下幾百米的雪地裏原地轉圈。在雪下2米多深的地方,悲痛欲絕的戰友們找到了全身已經凍得發黑、緊緊抱在一起的三名烈士!
從那天起,詹華再也沒見過“雕狼”。
“什麼是職責?什麼是奉獻?什麼是戰友?一係列的問題在那一瞬間找到了答案。”詹華説。
在這裏,詹華一待就是12年。有時候他也會想:如果靖班長他們還活著,今年差不多也該退伍了,小孩也該有好幾歲了吧?
“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偉大的生命”
那一天,詹娘舍官兵身披“冰鎧甲”在暴雪中跋涉的照片“震驚”了整個網絡。
2017年3月,依舊下著大雪。哨所通訊線路被雷電擊壞,排長李玉成帶著兩名戰士沿路巡線。大雪像“流水”一樣,很快就沒過了腳面、膝蓋、腰部……
原本3個小時的路程,他們走了整整12個小時。當爬過最後666級的冰雪臺階回到哨所,所有人的手腳已經凍木、棉衣棉帽上都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鎧甲”。
官兵們在暴雪中艱難跋涉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許多網友看後都“潸然淚下”。有媒體評論説,詹娘舍哨所代表的高原戍邊軍人是“當之無愧的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偉大的生命”。
對于榮譽和褒獎,哨所官兵一向很“淡定”。面對記者採訪,李玉成輕描淡寫地説:“那天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17公里的雪地陡坡,我們可能永遠都走不出來了。”
在詹娘舍所在的西藏軍區某邊防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扎根邊疆、衛國戍邊”的忠誠基因代代相傳。
“海拔高,使命更高。”某邊防團政委佔榮華説,我們處在祖國西南邊防前哨,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批戍邊官兵面對殘酷的鬥爭形勢、惡劣的自然環境,始終不辱使命、不畏強敵、不懼艱險,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曲曲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時代戰歌。
“將士守邊關,祖國是後盾,人民是靠山”
從1982年開始,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的三位藏族阿媽德吉、普次和次仁曲珍每周或每半月一次為當地邊防哨所免費送菜,先後為哨所送菜100多噸,往返裏程超過6萬公里,被一代代哨所官兵親切地稱為“媽媽”。
就在記者採訪的時候,某邊防團官兵為三位老阿媽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佔榮華向她們頒發了“永遠的兵媽媽”榮譽證書——隨著運輸索道的建成運作,詹娘舍哨所從此告別了靠人力背水背菜的歷史,三位藏族阿媽也光榮“下崗”了。
“嗖嗖嗖,一下子就上去了!”得知以前需要人背肩扛9個多小時才能送達的蔬菜,現在只需要40分鐘就能到達詹娘舍哨所,60歲的德吉阿媽直言不可想像!
“哨所即將接入國家電網,柴油機發電也將成歷史。”詹華説,“我們甚至還能在執勤之余用上4G網絡。”
“將士守邊關,祖國是後盾,人民是靠山。”在佔榮華看來,隨著國家和軍隊各方面投入的持續增加,西藏高原邊防條件會越來越好,官兵們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
説起年味兒 你心中是什麼樣的?
2018-02-14 09:58:59
-
用這份養胃攻略,討好你的腸胃!
2018-02-14 09:58:59
-
年終獎明明比別人高,可為啥到手後卻少了?
2018-02-14 09:58:59
-
除夕內涵如此豐富,怎麼能只知道吃餃子?
2018-02-14 09:58:59
-
情人節緊跟春節,單身的你還好嗎?
2018-02-14 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