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18日電 題:為何這裏1畝山地收入7萬多元?——一個山村的“有機”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袁軍寶
蔚藍的天空下,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上瓦泉村北邊山坡上,一塊巨大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招牌在陽光下格外亮眼。招牌下是片片草莓大棚和韭菜大棚,棚裏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原來種玉米和小麥,1畝地收入還不到1000元,現在種有機草莓1畝大棚能收入7萬多元。”村民劉慶忠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草莓和絡繹不絕的採摘遊客高興地説。
上瓦泉村山清水秀,但也一度因交通不便、山地貧瘠而成為“窮鄉僻壤”。“一畝地種不出多少價值來,這是最大問題。”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上瓦泉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成説。
要把綠山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貧瘠的土地長出“金疙瘩”“銀疙瘩”來,王金成曾反覆琢磨。
2008年,王金成抓住人們對高品質綠色安全農産品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試種有機韭菜、有機草莓。當年取得初步成效後,第2年他和村裏黨員、村民代表、村民開了50多次會,説服村民加大種植面積,並成立專門負責種子、技術、銷售的淄博潤成有機農産品專業合作社。
“當年為了打開銷路,跑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大城市。”王金成説。
如今,由于産品品質得到消費者認可,銷路已不再是問題,全村的有機草莓和韭菜大棚發展到上千畝。村民們告訴記者,現在草莓一個也不用進批發市場或超市,全是現場採摘和新老客戶網上訂購。目前部分快遞公司已在上瓦泉村設立收貨點,可使新鮮農産品及時收寄。
有機産業的發展帶動村民快速走上致富路。劉慶忠説,草莓春節前平均60元/公斤,節後50元/公斤,一畝大棚年産1500公斤左右,一年毛收入7萬多元;他妻子一人平時就能照顧好大棚,他大部時間可以在合作社裏打工,每月工資3000元,一年下來總收入至少10萬元。
如今,王金成和村民們已有一個更大的計劃:用村裏的幾千畝山地,發展高端有機榛子産業。“這東西的價值高、成熟周期不長、全國規模不大,我們大有可為。”王金成説,他們已經和東北一所大學的專家進行了充分溝通論證,準備再大幹一場。

-
徵集丨2018“我向總理説句話”網民建言
2018-01-14 10:53:24
-
在零售行業,7-11憑什麼能比肩阿里巴巴?
2018-01-18 09:32:57
-
中日韓三國養老模式,哪款更適合你?
2018-01-18 09:32:57
-
經濟統計數據造假可能導致環保形勢被誤判
2018-01-17 09:05:18
-
女博士被騙85萬,這樣的騙局你也要小心
2018-01-17 1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