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范爾在朋友圈宣布,她辭職了,至少在一年之內,她會專心做一名“播客”,投身這一應付費音頻流行而産生的新興職業。
作為一個在網易雲音樂平臺擁有超過15萬訂閱的專欄播客,范爾説,平臺收入和打賞遠不足以養活自己。她説,要靠做播客謀生,就必須為聽眾提供增量,“在信息焦慮時代給大家提供一定的安慰。”
誰能做主播
范爾對音頻並不陌生。從小,她常常陪在做電臺主播的母親身邊,見證聲音從電波傳出去的奇妙過程。她自己的播客生涯始于大一。在美國攻讀新聞學學位的她參與過豆瓣小站的小型播客實驗,之後成為了“悅讀FM”的志願者,經常讀別人的文章放到網上。
2013年6月7日,她所閱讀的編劇柏邦妮作品《饑餓是很好的鍛煉》被悅讀FM官微推薦。柏邦妮轉發了這則微博,配文“聽到別人的聲音讀自己的文字,感覺很奇妙,因為內心默許的聲音是自己的。”
范爾理解為柏邦妮對她的朗讀不太認同。四年過去了,回想到那天,范爾還是很生氣。“我當時就想,我自己也可以寫啊,我為什麼要讀你的?”從此,本來就愛好寫作的她,只錄制自己寫的散文、小説等作品。
2014年12月。在美國讀新聞係大四的她臨近畢業,空閒時間很多,她把最新寫的一篇《一個小房間,裝下我所有的自己》錄制傳到網易雲音樂。第二天,播放量達到幾千,這把她嚇了一跳。
2015年3月,做出了幾個“爆款”的范爾和網易雲音樂簽約。播客身份和她的本職工作一起陪伴了她兩年多,她的專欄“而我想……成為一個有趣的妞”,擁有了近16萬的訂閱,最高一期收聽超過60萬次。
在截至7月7日的70期節目中,范爾從爸媽年輕時看的電影聊到戰爭,從新聞業聊到迪士尼。這些節目收聽量不盡相同。但范爾坦言,這些都屬于人文歷史分類,“從根本上就不是特別受歡迎的分類。”
在各大音頻平臺上,從訂閱量可以窺見哪種內容更受歡迎:明星、翻唱、情感類主播多,內容分類下的“大V”也多。范爾説,付費音頻的興起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新的商品付費,對整個消費習慣來説是一種變革。但所謂“知識付費”,由頭是要獲取知識,所以主播或公開或默認有著十分清晰的定位——有一定資歷,為大家提供信息增量。
誰願意埋單
在此前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蜻蜓FM副總裁郭嘉表示,在音頻付費市場,對內容品質有較高要求更容易為緩解焦慮、滋養心靈的內容付費,而年輕用戶對硬知識付費的意願更強,“例如教你做PPT、教你在各種場合怎麼説話、教你怎麼在辦公室與人相處。”
喜馬拉雅方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音頻的伴隨性適應了現代人“節省時間”的迫切需求。這樣的形式可以讓任何人都能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楊越就是這種理念的忠實擁躉。天津工業大學傳媒係大二的她現在在北京實習,她自稱互聯網深度用戶,在音頻課程方興未艾的時候就已經試水。她每年都會在音頻課程上花500元左右,喜馬拉雅、淘寶、蜻蜓都留下了她的購買記錄。
“最初就是覺得方便,音頻課程可以減少很多時間成本,隨時可以聽。” 説起聽過的課程,楊越如數家珍:傅踢踢演講水平不錯,但課程內容太泛;每日人物的張寒,課程很好、講得一般;負負禪師的營銷課出口成章、博聞強識。最近她又愛上了高曉松,付費購買了他在蜻蜓FM上新推出的欄目《矮大緊指北》。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楊越就挂在地鐵裏,搖搖晃晃地聽上幾段,“可能因為他比較像説相聲吧”
像楊越一樣的人大量存在,他們撐起了知乎Live的熱鬧,撐起了付費精品的崛起,也撐起了一批新興“網紅”的生存。
喜馬拉雅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6月開辟“付費精品”專區,馬東攜奇葩説選手帶來的《好好説話》作為首個試水産品,當天銷售額達500萬元,十天內銷售額翻倍。12月3日,喜馬拉雅聯合850位知識網紅、2000多節知識課程打造的“123知識狂歡節”,實現了5088萬元銷售額。目前“付費精品”專區已擁有2000位知識網紅、超過10000節付費課程。
付費音頻無疑正當時。節目浩如煙海,主播良莠不齊,這個行業能吸引到足夠多的認可嗎?截至6月6日,喜馬拉雅平臺有超過6000萬條聲音內容,尚有97%的用戶還未購買過付費內容。
喜馬拉雅方面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後臺數據顯示,用戶付費意願正在增強,知識消費的專業化和深度垂直化是明顯的趨勢,市場依然缺乏大量細分品類的優質內容。反過來説,這也是內容創業巨大的機會,每個細分領域都能找到切入點。而未來,內容生産會更加專業化和深度優質化。一個更加專業垂直、轉化率更高的知識網紅時代即將到來。
花錢能減輕信息焦慮嗎
楊越坦言,盡管沒少在付費音頻上花錢,她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學習熱情。買過的課程裏,全部聽完的寥寥,大部分都是聽了一個星期,就擱在一邊了。互聯網和各種媒介形式的發展使得知識觸手可及,但知識的廉價和易于獲取也使得其越來越不被珍惜。“除非課程特別貴”,楊越想了一會兒,補充道“特別貴可能也不一定。”
楊越常常覺得目前這股音頻課程消費的熱潮,很容易流于安慰性的心理消費,“就像辦健身卡一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年輕人裏巨大的競爭壓力使得她常常覺得自己知識落伍了,從而寄希望于通過音頻課程這種方式,快速地更新和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從電商營銷到心理學,從寫作到口才訓練,楊越購買的課程內容五花八門。她形容自己是病急亂投醫,有時候看到打折就買了,也沒有考慮適不適合自己或者有沒有很大興趣,“跟超市做活動促銷的時候感覺差不多。”
當問及這些課程的實際效用時,楊越委婉地表示,大部分課程只是起到了一個拓展思維的作用。“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很難在生活學習裏用上,過一段時間也就忘了。”相比之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係的大四學生王靜儀對目前的音頻付費課程還算滿意。今年五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開始看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説》,並慢慢被節目裏選手們的好口才吸引。6月6日喜馬拉雅會員日的時候,她趁著打折買下了馬薇薇等奇葩説辯手共同開設的音頻課程《好好説話》的第一季,打算回聽。不久後,又接著訂閱了奇葩説團隊的最新出品《小學問》,聲稱能將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點以觀念工具的方式輸出給受眾。
和楊越一樣,王靜儀也遇到了課程買下了卻往往跟不上更新進度的問題:最初一兩個星期每期都聽,之後就開始挑著聽,現在已經落下很多沒有聽了。有時候遇到期末考試復習比較緊張,就放下來了。考完了也就忘了。”至于這些課程的效果,王靜儀覺得還是要擺正心態,不要奢望聽幾期音頻節目就能突飛猛進,“期望值不要太高吧。”
宏昊是一家大學生知識分享平臺的創始人,而付費音頻是該平臺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著研究行業的心態,宏昊已經在各平臺音頻課程上花費數千元了。
宏昊説,真正意義的學習還要依靠傳統方式,音頻能獲取的只是信息,不是知識。哪怕可以用20分鐘就了解一本書的梗概,但一頁頁讀書的收獲,是音頻永遠替代不了的。
范爾説,雖然目前她的專欄很受歡迎,但它並不具備付費特質。要想靠做播客養活自己,她必須開發另一檔付費屬性的欄目,例如在人文歷史方面深耕。至少未來一年,她都會投身開發付費播客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如果沒餓死就繼續做,如果餓死了就找一段時間的工作(再繼續)。”范爾説。
(應採訪對象要求,范爾、楊越為化名)(李晨赫 曹華威)
-
“知識付費”三大法律問題如何破解
自2016年起,知識付費便開始迅猛發展,一些與知識付費有關的法律問題也開始引起人們注意。2017-06-19 08:28:23
-
知識付費産品市場陷“內憂外患”困境
近日,正版《新華字典》App上線,人們卻發現,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個字、超出後跳轉到需付費40元頁面的情況。對此,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回應稱,這是綜合很多因素考慮的結果,也是經過長期論證的。2017-06-19 08:18:56

-
51億!《戰狼2》躋身全球票房前100名
2017-08-21 14:00:08
-
少兒英語培訓市場調查:外教多無相關資質證書
2017-08-21 14:00:08
-
合理嗎?職稱評定:中層幹部一項加分抵十年教齡
2017-08-21 14:00:08
-
一些中小制造商為何不想做自主品牌
2017-08-21 13:23:20
-
時隔6年高鐵回歸350公裏時速,是否安全?
2017-08-21 10: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