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兜底式增持對于員工和普通股民來説,仍存在一定風險
主持人包興安: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兜底式”增持公告。專家認為,雖然“兜底式”增持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但大股東能否兌現兜底存在不確定性,對于員工和普通股民來説,仍存在一定風險。
■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期,“兜底式增持”概念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不少“中國好老板”為了維穩股價更是紛紛加入其中。有關數據顯示,6月份前4天,兩市有82家公司的重要股東146次出手增持。
與此同時,近日,奮達科技、凱美特氣等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號召員工買入公司股票,並承諾兜底。
對此,上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立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兜底式增持倡議重現A股市場,短期內或有助于投資者情緒的修復,整體市場格局的改善和重塑仍然需要假以時日。
雖然6月份的“兜底式增持”現象頻現,但這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有關專家表示,回溯歷史,兜底式增持潮往往發生在股價大幅下挫後的階段性底部。
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7月份至9月份,暴風集團、騰邦國際、中利集團、金貴銀業、科陸電子、皇氏集團等上市公司大股東均以承諾兜底方式,鼓勵員工購買自家股票。而且,短期內,大部分公布大股東“兜底增持”的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亮眼。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係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股東兜底式增持有助于減少清倉式、斷崖式減持等廣為詬病的現象,但兜底式增持在嚴監管、去杠桿、經濟增速放緩、利率上升、流動性受限的背景下,很難起到穩定股價的作用。另外,兜底式增持表現為典型的大股東和産業資本行為,對于員工和普通股民來説,還存在一定風險。
李立新表示,整體證券市場健康發展不能靠倡議增持,在A股市場體質未得到改善之際,市場對增持不會有過多反應,甚至有可能作為利空對待,認為是虛晃一招。
浙江理工大學金融係副主任錢一鶴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市場影響角度看問題,“兜底式”表態是影響投資者預期的方式,隱約帶著政府輿論引導市場的印記。但這種表態存在兩個不確定性,第一,投資者的理解不同,可能會理解為“價格頂不住了”,這樣就會適得其反。第二,可以稱為“狼來了效應”,“兜底表態”多了,就不能保證所有的底都能兜住,無效表態增多之後,這種表態就會失效,甚至適得其反。所以這種“兜底表態”的市場成本實際上是很高的,管理層應該盡早進行規范,免得“亡羊補牢”。

-
為何這麼多人喜愛中國?答案讓人心服口服
2017-06-06 10:54:59
-
多省份公務員省考筆試放榜,有作弊者被記誠信檔案
2017-06-06 10:43:26
-
愛眼日 | “手機老花眼”來襲!快看看你中槍了沒……
2017-06-06 10:18:18
-
恢復高考40年,來説説你的高考故事!
2017-06-06 08:49:47
-
影響1.3億人的公積金,將有這個變化
2017-06-06 1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