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22日電 通訊:交流消除偏見——一個旅美德國漢語愛好者的心聲
新華社記者劉陽
一項名為“我看中國”的活動22日在美國北弗吉尼亞社區大學的一個圖書館舉行,所有與中國有關的書籍都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墻壁上則是數十張原汁原味的中國照片,鼓勵這裏的學生了解真實的中國。
活動展示的圖片全部講述來自中國各地的普通人所做的最普通的事:一名吉林小販正將一雙雙鞋擺在路邊售賣,北京的一對祖孫在廣場上打撲克,一個來自江西的農村家庭提著年貨走在山路上……
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有中國人,也有曾前往中國的外國人,他們試圖用相機捕捉到一個富有人情味的中國。
據圖書館的負責人馬特·托德介紹,“我看中國”活動舉辦以來,得到學生們的積極反饋,不少學生都在圖片前駐足,仔細閱讀每一張圖片的説明,“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
托德説,近期與中國相關的書籍借閱量也有所增加,“我們必須經常為空出的書架上補充新書”。
此次活動的主辦者並非官方機構,而是旅居美國的德國人莫妮卡。她在工作之余志願聯係場地、組織素材、布置展覽還兼職講解,全憑著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愛。
“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給當地人展示真實的中國是什麼樣子,人們對于中國了解越多,對中國的誤解就越少,”莫妮卡説。
“我此前去過中國,一到中國馬上就放下了所有對中國的偏見,”莫妮卡説。
莫妮卡是一名語言學學者,會説7門語言,在美國從事德語教學工作。她坦承此前對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缺乏了解。
機緣發生在2009年,莫妮卡的兒子亞歷山大所在的高中開設了漢語課,出于好奇她報名參加了這一課程,殊不知這一下就帶動起了全家學習漢語的熱情。
2010年,莫妮卡陪著亞歷山大到北京和河南進行了為期兩周的交流活動。他們在北京遊覽名勝古跡,在河南一所中學浸入式學習漢語,正是這次經歷,令莫妮卡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
“中國人都非常友好,我們受到了無微不至的接待,之前對于中國的疑慮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莫妮卡説。
從中國回來之後,莫妮卡立即在當地喬治·梅森大學的孔子學院報了一個漢語班,決定和兒子成為漢語學習上的夥伴。
幾年過去,莫妮卡又到中國旅行了兩次,漢語水平也逐步提高,可以進行簡單的情景對話。“我最近一次去中國是去年,從北京坐高鐵到上海,簡直太快了!”她感嘆道。
在母子倆的帶動下,亞歷山大的妹妹娜塔莎也開始學習漢語,莫妮卡的丈夫也在全家人的“命令”下,參加了一個商務漢語培訓班。
在莫妮卡看來,學習漢語不僅僅是興趣,更是提升自身能力。“我的兒子夢想開一家旅遊公司,我的女兒從事時裝設計行業,他們未來的事業都會和中國發生關係,掌握漢語是很大的加分項,”她説。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個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2017年“我向總理説句話”建言徵集活動
2017-02-21 09:55:26
-
巡視組新動態:29所高校將被關注
2017-02-23 10:45:00
-
離職交“養成費” 錢能套牢員工?
2017-02-23 10:36:30
-
酒有別腸?文人勸酒的四大理由
2017-02-23 10:35:46
-
高危!一張快遞單能知道你這些信息!
2017-02-23 1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