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講團合影
21日上午,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12位優秀新聞工作者結合自己的采編工作經歷,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自己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鮮活故事。廣東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主持報告會。
據悉,巡講團成員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王穎、經濟日報社李佳霖、中國婦女報社鄧小波、中國郵政報社李偉、河北省承德廣播電視台石林、內蒙古錫林郭勒廣播電視台孟凡、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廣播電視台李承澤、上海廣播電視台胡旻玨、江蘇省連雲港報業蒼梧晚報楊銳冰、湖南省長沙市廣播電台劉舒、四川日報社徐中成、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師新聞中心郭紅見。
報告會結束後,巡講團領導和全體成員與省記協、廣州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廣州黨政機關、宣傳思想文化單位、高校新聞專業師生代表以及我省“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演講人代表進行座談交流,分享採訪經歷和切身感受。大家紛紛&&,要以巡講團成員為表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守正創新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省委宣傳部、省記協、廣州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省直新聞單位,廣州市黨政機關、宣傳思想文化單位、居民社區、高校、企業代表,以及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江門、陽江等地新聞單位代表500餘人參加報告會。
據悉,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於12月16日-21日分5路分赴福建、上海、廣西、廣東、重慶、貴州、雲南、遼寧、天津、河南、湖北等省區市開展巡講。19日上午,赴我省的巡講團成員已在佛山開展巡講,並與現場觀眾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夫婦堅守海島32年,獲評“全國時代楷模”
“在我國的蘇北沿海,有這樣一座島,它地處黃海前哨,遠離人煙,沒有電、沒有淡水,也沒有手機信號。如果讓你一個人去守島,你願意嗎?”聲音響起,一幅“海上孤島圖”躍然眼前,來自江蘇省連雲港報業蒼梧晚報的記者楊銳冰以此開篇,講述了一對夫婦和開山島的故事。
七年前,楊銳冰在漁船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才終於踏上開山島。那時已經駐守海島25年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接待了她。海島很荒涼,他們的生活條件也異常艱苦:島上沒電沒冰箱,每天只能吃水煮麵和米飯;住的營房門窗是用三合板釘起來的,又冷又黑。此外,海島夏天蒼蠅蚊子特別多,還有大老鼠和蛇。陪伴這對夫婦的,只有3隻狗和3隻雞。
眼前的一切,讓楊銳冰不禁納悶,他們是怎麼克服內心的恐懼和孤獨,堅守海島的?而王繼才的答案是:“開山島是咱們國家的東大門,也是我的家,你不守,我不守,誰來守?”為了祖國這個大家,王繼才放下了自己的小家,在他心中,島就是家,也不顧自己在巡島途中,曾摔斷過的3根肋骨。
當楊銳冰把他們的故事寫成兩個整版的報道,並刊登在《蒼梧晚報》上重要版面後,獲得了媒體廣泛關注,王繼才夫婦的故事也在全國傳開了。2014年,他們還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時代楷模”稱號。
今年7月,王繼才在島上執勤時突發疾病去世,年僅58歲。妻子王仕花選擇繼續守島,並成為開山島民兵哨所名譽所長。“在王繼才事跡的激勵下,我要用更加堅實的腳步走在新聞的路上,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楊銳冰説。
26碗粉“等”出來的一段55年動人故事
2017年,長沙市人民廣播電台交通廣播記者劉舒在一次社區採訪中認識了81歲的孫錦秀,得知她還有一個102歲的“媽媽”王秀英。“55年前,她是我們家的保姆,而現在她是我的媽媽。”孫錦秀説。
保姆成了媽媽?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劉舒提出了採訪請求,卻被孫奶奶婉言拒絕了。抱着“決不能錯過這個好故事”的心態,劉舒用了最“笨”的辦法:蹲點。一天、兩天……她在孫奶奶家樓下吃了26碗粉,終於“偶遇”了孫奶奶,她扶着孫奶奶買菜、遛彎,一路聊家常,終於讓孫奶奶敞開了心扉。這段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故事,也終於被緩緩揭開。
50多年前,孫錦秀丈夫突然去世,瞬間壓垮了這個家庭。為了撐起這個家,孫錦秀要上班,還要照顧三個孩子,每天忙得焦頭爛額。這時候,保姆王秀英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50多歲的王秀英老實本分,話也不多,卻幫孫錦秀撐起這個四口之家。為了減輕孫家的經濟負擔,王秀英還把別人家的孩子接來一塊照顧,多得的那一點看護費全拿來貼補家用。
年復一年,在王秀英的幫助下,一家人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1980年,64歲的王秀英提出離開。孫錦秀沒半點猶豫:不答應。她對老人説,“你為這個家操持17年,終身未嫁,也沒個孩子,現在年紀大了,我們決不能丟下你不管。今後,你就是我的親娘”。
就這樣,當年的姆媽成了母親,兩位老人互相陪伴了50多年。“決不能丟下她不管”的一句承諾,孫錦秀和女兒們,用行動踐行了37年。
“她們的故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什麼叫守望相助,什麼叫永不言棄,什麼,叫一諾千金。”劉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