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嘉晨(右)採訪李志均老人
上個月,我參加了一項意義重大的報道。港珠澳大橋通車,舉世矚目。長龍臥波伶仃洋,從此天塹變通途。這是世界上最長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國媒體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珠江口東西兩岸,有了這座橋,在地理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閉環,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幾年來,我有幸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眾多節點的新聞報道,了解了許多建設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
港珠澳大橋,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的世紀工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於一體,其中 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這是這是世界級的工程難題,有一些國家是這個領域的領跑者。當聽説經驗為零的中國工程師們決定自己幹,這些專家壓根不相信中國能夠做到。
2013年5月,第一節沉管成功安放,一節沉管的大小,超過一艘航空母艦的排水量,這樣巨大的沉管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對接,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橋要完成的則是30多次這樣的“深海之吻”。 其中,近500項專利技術,為全世界同類工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港珠澳大橋做到了!中國人做到了!曾經認為不可能完成任務的外國同行,專門發來賀信;中國工程師到訪交流時,對方還專門升起了中國國旗以示敬重。這是我採訪中國工程師的時候,他們最自豪的事情。
這位就是超級工程的總工程師林鳴。採訪中我了解到:33節沉管,他全部親自坐鎮指揮,無一缺席。即便是在因過度勞累而導致鼻腔出血的時候,手術才4天,他就又回到了工程現場隨船作業。正是有了林鳴和這些大國工匠們的不懈努力,中國外海沉管技術完成了從零到世界之巔的昇華,也贏得了世界工程界的尊重和掌聲。
潮起潮落、寒來暑往,大橋人在伶仃洋上度過了近3000天攻堅克難的日夜。從大橋動工開始,我和我的同事們,全程記錄和見證了大橋奇蹟的誕生。這是我記者生涯中的小幸運,同時也體現了珠海這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中的大幸運。因為這座橋,大橋經濟時代來臨,這是榮光,更是使命。而珠海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這位老人叫李志均,一位退休攝影師。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從香港歸國到珠海參加工作,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着身邊的一切。1978年,中國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珠海成為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從那時候開始,這片土地上便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奇蹟在這裡誕生,一項又一項改革從這裡發端。40年滄海桑田,珠海已經從一個落後的沿海小縣城成長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珠海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採訪李老的時候,他説,不後悔當年從香港的歸來,更覺得自己有幸見證和記錄了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奇蹟。這是我和李老的合影,曾經的記錄着,和現在的記錄着,他用相機,我用文字和鏡頭,他記錄過去,我記錄現在,我們兩代記錄着,共同憧憬未來。
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們珠海廣播電視台組織了“紀念改革開放40年——窗口行”大型異地採訪,我和我的小夥伴先後奔赴深圳、廈門、汕頭、海南等地,全方位報道經濟特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各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充分發揮“實驗田”和“窗口”作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給我印象最深的深圳,從小漁村起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如今已華麗蛻變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中國城市創新發展的標杆。而新時代,擁有三個經濟特區的廣東,正按照“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繼續做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回望來時路,那是創造中國奇蹟的道路、那是沿着改革開放行進的道路、那更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我們將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一道橋,一座城,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灣區故事。作為親歷者和記錄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並非故事的終結,新時代必將有更加精彩的新篇章。讓我們砥礪奮進再出發,一起擁抱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