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女,漢族,1981年3月出生,2001年12月入黨,四川日報行業新聞部副主任。2014年10月,所寫稿件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選的“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文字系列一等獎”;2014年10月獲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全國新聞界“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優秀選手稱號;2015年2月,獲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頒發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四川日報許靜在“新絲路 新川企”高峰論壇上現場直播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或許是每一位記者的“初心”。但能在“社會多變遷”中,數年如一日堅守着實不易。加持中國新聞最高獎、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在身,許靜沒有驕傲,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更重的擔當。在她看來,黨報的記者,不僅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應是黨和人民之間的通信兵:既傳遞黨和政府的主張,也反映人民的心聲。而優秀的新聞作品,是用腳踩出來的,只有腳上沾滿泥土,新聞才會接滿地氣,內心才會充滿感動。

四川日報許靜在可可西裏採訪電力“天路”
走進生命禁區
瀕臨身體極限 見證光明在可可西裏延伸
2011年夏天,被譽為“電力天路”的青藏聯網工程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整條線路中地質條件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直流線路第三標段成功穿越青海玉樹境內可可西裏無人區,率先實現全線貫通。
為了採訪報道,許靜來到了被譽為“世界第三極”“生命禁區”的可可西裏。海拔5500米、溫度零下幾十度,讓剛下飛機的許靜遭遇了劇烈的高原反應,頭痛欲裂,劇烈嘔吐,晝夜難眠。是回去還是留下?許靜選擇了堅持,可這堅持並不容易。採訪中,許靜和電力工人始終在一起,翻山越嶺,過河鑽洞。
“那段時間確實非常艱苦,但從沒想過放棄。最難受的,是在那期間,把我從小帶大的姥姥走了。”許靜充滿了內疚,再次面臨兩難的抉擇,回去盡孝還是留在當地敬業?在海拔5500多米的五道梁兵站,許靜朝着老家的方向磕了3個頭,手裏緊緊拽着那張回家的機票。

四川日報許靜在採訪種糧大戶的産後加工
走進鄉間田野
“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不是一句空話
“穀子是豐收了,但增産不增收啊。能不能幫忙呼籲呼籲,好着急啊。” 2013年9月的一天,許靜接到宜賓市興文縣大壩苗族鄉一位種糧大戶盧建文的電話,電話裏,盧建文不斷嘆息,“最近谷價一直在跌,最低收購價又一直沒動靜,這老天爺天天下雨穀子也沒地存,賣不賣都是愁!請你幫我們呼籲呼籲,能不能讓這最低收購價早一點啟動啊?”
糧食在農民心中的重要性,許靜深有體會。隨即,許靜開着車趕往了幾百公里外的大壩鄉。經過深入採訪,《豐收稻穀堆成山 賣與不賣好着急》這條反映普通農民呼聲的稿子,登上了2013年9月12日四川日報的頭版頭條。
稿子見報當日,盧建文家的糧食就被拉到了縣糧食局免費存放,省政府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方案。“我們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許靜説,帶着千千萬萬“盧建文”的期盼,自己麻起膽子,打通了國家發改委的“主任熱線”。
“你們反映的問題很重要,我們立刻研究解決。”幾天后,最低收購價就啟動了。包括盧建文在內,當地老百姓奔走相告,因為這一舉動,僅僅當地一個鄉的老百姓,就減少損失數百萬元。在許靜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日報先後發出13篇追蹤報道,而這組報道,獲得了當年中國新聞最高獎——中國新聞一等獎。
腳上沾滿泥土
新聞才會接滿地氣 內心才會充滿感動
“好新聞都是用腳寫出來的。”許靜感慨,只有腳上沾滿泥土,新聞才會接滿地氣,內心才會充滿感動。在做記者的10多年裏,許靜最多的時候每年出差走基層的時間有200多天。
許靜説,自己也有遺憾。遺憾因為在外採訪,從小把自己帶大的姥姥過世時沒能見上一面,遺憾女兒在幼兒園期間沒能接過一次,遺憾家裏大事小情很多都壓在了公婆和丈夫身上……而當她看到災難發生時,身邊的兄弟姐妹們都奮不顧身衝向採訪一線時;當聽到已經上小學的女兒告訴同學們,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成為像媽媽一樣的記者時,許靜內心又充滿了力量,更堅定了自己選擇。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即將出發去北京參會,許靜坦言,自己很激動,“過去五年,四川有着非常巨大的變化,我希望把四川過去五年在治蜀興川方面取得的成就,通過媒體的視角,通過講記者的故事,傳遞出去。”
許靜直言,自己也非常期待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聞宣傳工作的下一步要求,“我相信,我們即將開啟新的征程,開啟更加波瀾壯闊的場景,也將會有更多的好故事涌現。”
原標題:【十九大代表風采】記者許靜:腳上沾滿泥土 新聞才會接滿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