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傳播環境下,深度報道何去何從?為挖掘內容生産潛力、提升原創新聞品質、鞏固傳統媒體核心競爭力,人民日報於2015年1月創辦記者調查版,統籌資源打造深度報道專欄——《人民眼》。該專欄以“頂天立地研究問題”“吃透兩頭講好故事”為遵循,以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重磅作品為旨歸,是人民日報在新的媒體格局中推出的新聞報道“重武器”。
創刊兩年多來,《新華文摘》《報刊文摘》《讀者》雜誌等報刊轉載該專欄有關稿件。一些稿件經常登上各大網站首頁,時常被澎湃新聞等新銳客戶端推送,有的被其他媒體跟進報道,發揮了主動設置議題、有力引導輿論的作用。2015年至2016年,《人民眼》專欄稿件34次獲人民日報好新聞一等獎,是該報獲一等獎最多的專欄。
《人民眼》專欄由人民日報社地方部和31個國內分社集中優勢資源采編。該專欄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度觀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各地的落地生根情況,強調問題導向、突出實地調查、講求文本精緻、注重融合傳播。
一、選題上強調問題導向。《人民眼》嚴把選題關,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切準中央工作的重點、群眾關心的熱點、實際工作的難點,彰顯黨報觀察的敏銳性、開放度和持正出新。《該下就下 刷新吏治》報道山西調整139名不勝任現職的領導幹部,深度聚焦幹部“能下”機制。《不給力 就召回》聚焦四川達州召回241名履職不力的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敏銳捕捉基層實踐,反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局性問題,小典型給人大啟示。《就近入學,怎麼“近”》《濟南最大爛尾樓是如何收尾的》等報道,直擊問題,客觀報道,理性剖析,引人思考。《就近入學,怎麼“近”》在新浪微博上被分享96.2萬次。
二、採訪上突出實地調查。《人民眼》創辦伊始,人民日報編委會就強調記者要深入基層、深挖典型,把新聞寫在大地上。有真調研、真發現,才有新聞同質化時代《人民眼》的“異質”突圍。為采寫《黃梅戲 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一文,記者歷時8個月,採訪近百人,六易其稿,再現黃梅戲走向市場過程中的艱難困境和黃梅戲基層從業人員的熱愛與堅守。為采寫《廣西識真貧:50萬“疑似貧困戶”被一票否決》一文,記者深入廣西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走村入戶,探究“識別貧困戶”的現實難題。稿件引發輿論場廣泛關注,網絡跟帖近萬條。
三、寫作上講求文本精緻。《人民眼》稿件追求“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運化”,創新表達,增強報道可讀性、感染力。《關了家餛飩鋪 打翻了“五味瓶”》關注上海一家餛飩鋪引出的“混沌事”,以其獨特視角、獨到表達引發廣泛關注。《中國夢的追夢人》通過馬雲反映一個時代,見人見事見精神,在多個微信公眾號上的閱讀量達到“10萬+”。《雨入花心自成甘苦——致一位縣扶貧辦主任妻子的信》獨闢蹊徑,以致主人公妻子信的形式,烘雲托月,被評價為“形式新穎,布局精巧,語言生動,細節真實,有看點,有淚點”,中央領導同志在報紙上作出長篇批示。
四、效果上注重融合傳播。《人民眼》稿件大都在一版出標題導讀,有的《人民眼》稿件簡版上了一版頭條;人民網將每一期《人民眼》放置在首頁要聞區,有時上大頭條,並為專欄開設了專題頁面;人民日報客戶端也時常首屏推送《人民眼》稿件。為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而作的《唐山四十年》一文,被眾多網站、微博客、微信公眾號轉發,單條微博閱讀量突破230萬次,微信文章閱讀量18.68萬次,人民日報客戶端閱讀量76萬次,該文成為紀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各種報道的重要轉引來源。《90後,來了》一文聚焦剛走上社會前&的90後群體,被人民日報及多家微信公眾號廣泛轉載,閱讀量達“10萬+”。
目前,人民日報社正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人民眼》專欄乘勢而上,成立了“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眼工作室”,開通了“人民日報人民眼”微信公眾號。工作室第一期産品《家門口建垃圾焚燒廠,3年後他們為啥同意了?》僅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閱讀量就過百萬。在全新的傳播環境下,《人民眼》專欄將依託原創、深度優勢,實現裂變式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