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243名人才“回流”的緣由很簡單
6月中旬,在第四屆中國阜新(上海)氟化工産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行期間,我們聽到了關於阜新243名氟化工人才“回流”的故事。
探究這些人才“回流”的緣由,繞不開阜新氟化工産業的發展軌跡,這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兩條同步延伸的曲線。
一條是關於産業本身的,從上世紀60年代的阜新氟化工産業享譽全國到90年代的黯然失色,再到現如今的強勢崛起,成為阜新産業轉型的“希望工程”;另一條是描述人才狀況的,從最初的人才濟濟到大量外流,再到近年來流失的人才幾乎悉數回歸。
透過這兩條曲線,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這些人才回歸的緣由,其實很簡單。産業與人才是休戚相關的。只有産業興旺了,才能匯聚起人氣和人才;只有依靠人氣和人才,才能讓産業更興旺。這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空泛議題,而是兩條發展曲線相互作用呈現出的生動現實。
三任氟化工研究所所長被吸引回來
阜新發展氟化工是有比較優勢的,不僅是資源的先天優勢,更有後天的人才和技術的歷史傳承。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技術水平全國領先,培養出一大批氟化工科研和管理人才,在氟化工行業,享有“南有上海有機所,北有阜新研究所”的美譽。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一批企業因機制不活、經營不善而破産倒閉。百餘位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紛紛出走,這其中就包括1993年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改制前後的三任所長桑奎明、付利民和劉佔龍。他們都去了省外,尋找技術和自身價值的“落腳之地”。
進入21世紀,世界氟化工産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一直在尋找轉型接續替代産業的阜新,再次把發展視野投向氟化工。從2011年起,阜新加快了氟化工産業發展步伐,突出打造“中國氟都”這一金字招牌,過去流失的阜新氟化工人才開始紛紛回歸。他們或是回到阜新投資創辦企業,或是受聘到已有企業從事研發和管理工作。桑奎明於2010年創辦了阜新銘大化學有限公司,付利民於2012年出任金凱(遼寧)化工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佔龍於2013年出任金凱公司研究所所長。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當年毅然出走的人才又果斷吃起了“回頭草”呢?
“阜新成立了氟産業開發區,為我們搭建起了幹事創業的舞&,讓我們有了用武之地。”劉佔龍的説法,代表了眾多“回流”人才的心聲。
“阜新搞氟化工産業真是花了血本。”幹了30多年氟化工經理人的徐慈杭很是感慨。他走過全國所有的氟産業園區,但還從沒見過像阜新氟産業開發區研發中心這樣檢測和研發設施如此齊全的高規格服務&&。
這個令徐慈杭無限感慨的研發服務&&,擁有近50個開放實驗室,全球的科研人員都可以帶着項目和課題來做實驗,成果優先在園區內轉化。阜新天予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立強説,有了這個&&,生産和科研就緊密對接在一起了,企業就會更具競爭力,也就更能吸引人才。
有&&,有舞&,人才自然會歸來。從2009年至今,阜新氟産業開發區累計回歸各類人才243人。幾乎還是那夥人,幹的還是那項事業,但阜新氟化工産業早已今非昔比。
七成氟化工企業由回歸人才挑大梁
説到阜新氟化工人才“回流”,就不能不提其中的“頭雁”、第一個回歸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廣生。
2009年9月,在外“漂泊”了11年的劉廣生聽説阜新正在建設氟産業開發區,立即萌生了回鄉效力的念頭。金凱公司拋出橄欖枝後,雙方一拍即合。
家鄉有舞&,為何不歸來!受聘為總經理的劉廣生就像重新煥發了青春,全身心投入企業管理,注重企業安全、環保、職業健康和規範生産管理,企業很快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09年至2015年,金凱公司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30%。
也許劉廣生當初不會想到,由於他這個“緣由簡單”的決定,帶來的卻是一場阜新氟化工流失人才的“回流潮”。
回歸的人才幾乎個個身懷絕技,成為所在企業的香餑餑。劉佔龍每年承擔近50個項目的研發、放大和生産驗證等任務,為生産正常運營提供基礎技術保障。他主持研發了6個新産品,改進了8項工藝,並促成了企業順利向藥産品領域轉型。
曾在南方參與過國家“863”計劃技術攻關的徐興國,回歸後給阜新氟産業開發區帶來了自己研發的氟塑料纖維技術。此前,只有美國杜邦等幾家國際巨頭掌握相關生産技術。趙立強出任天予化工公司總經理後,企業這趟列車就像換了車頭一樣,迅速跑起來了,如今,天予公司已發展成為阜新氟化工龍頭企業。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阜新氟産業開發區現在70%的企業,由回歸人才挑大梁。
以才生財,在回歸人才和其他各類引進人才前沿技術和科學管理的支撐下,過去的兩條發展曲線現在變成了兩條穩步上升的直線。2014年,阜新氟産業開發區完成稅收1681萬元,2015年實現倍增,今年前四個月完成稅收2469萬元,同比增長68.4%。經濟下行壓力雖大,但阜新氟産業開發區多項指標依然實現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增長。
一套人才來了就不想走的科學機制
正像雁去雁來一樣,也許有人還會問,阜新的氟化工人才會不會再流失呢?對此,阜新氟産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世勳告訴我們,我們歡迎人才回家,並不擔心人才外流,而且更有信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因為,阜新氟産業開發區有一套讓人才來了就不想走的科學縝密的留人機制。
2012年,阜新請來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三位專家朱仕正、吳永明和胡金波,分別出任阜新市副市長兼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管委會副主任兼研發中心主任和開發區招商局局長,為阜新氟化工的長遠發展把脈定調。在朱仕正主持下,阜新氟化工産業確定了五大基本原料和四大産業鏈條的發展方向。
4年很快就過去了,科學的産業定位和發展規劃,帶來的是一勞永逸的長久收益。對外,由於産業鏈清晰明確,投資者既可以快速定位,又可以準確測算出投資收益; 對內,産業鏈形成集聚效應,便於企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這不僅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也讓國內外專家産生了濃厚興趣。
在阜新氟産業開發區,30多家企業分屬於不同的産業鏈,他們就像結成了一張大網,形成了緊密交流合作的氛圍:你有一個創意,可以和別人分享交流;你研發出一個産品,拿到別的企業也能投産;你是一把好手,換一家企業也能幹。這樣的舞&環境全國都難找,人才又怎麼可能輕易離開呢!
科學的留人機制,讓這裡的舞&魅力四射,人才不斷聚集,又將舞&做得更大。在這個舞&上,活躍在世界氟化學領域擁有較高造詣的海外專家團隊,還有多年從事氟化工産品研發與生産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300餘人和有熟練的氟化工技術工人2000多人。如今的阜新氟産業開發區被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氟産業示範基地”稱號,昔日的“煤都”演變成極富活力的“中國氟都”,越來越多的氟化工專業人才向阜新聚集。2014年以來,阜新市與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先後成立了5個院士工作站和1個專家工作站,在院士、專家的幫助下,許多關鍵技術難題得到解決,一批科研成果得以轉化,院士專家工作站日益成為阜新産業發展和轉型振興的“加油站”。阜新氟産業開發區每年都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合辦全國氟産業高峰論壇,人氣越聚越濃。在今年的高峰論壇上,阜新市政府與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簽訂協議,共建院士工作站。中科院院士、我國有機氟化學創始人之一陳慶雲坐鎮阜新,阜新氟化工産業發展的人才支撐更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