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10日電 題:“一帶一路”讓百年假發産業煥發生機
新華社記者曹凱、王林園、陳淑品
在河南許昌建安區靈井鎮小宮村的一幢民房裏,51歲的黃鳳榮把老板從緬甸收來的“頭髮蛋兒”和辮發在木製拉床上一絲絲扯開、理順,用黃色的英寸尺丈量後按不同長度分檔扎把兒。
黃鳳榮告訴記者,在奶奶和母親的耳濡目染下,自己15歲就會“做頭髮”了,手中的一把30英寸的頭髮1公斤價值高達4000多元,所以也被人稱作“黑金”。
這個手工作坊保留了100多年前假發産業在當地萌發時的工藝。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靈井鎮泉店村一個叫白錫和的生意人和一位德國商人做交易:由德方出資,白錫和動員當地村民當貨郎走街串巷收購人發,再以德商提供的婦女做針線活用的“飛馬牌”鋼針裝備“貨郎擔兒”。從此,靈井鎮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假發原材料集散地。
不同的是,當年的假發原料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簡單加工後運往青島出口到歐洲。如今,原料大多來自印度、緬甸、孟加拉國等國家,經過許昌數百家假發企業加工成工藝發、化纖發等成品後銷往世界各地。
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許昌假發産業在改革開放後迎來了真正的“春天”。1980年,26歲的小宮村青年鄭有全成了人人羨慕的“萬元戶”,率先添置了日本進口摩托車和電視機。
不甘于低層次的原材料出口為他人“做嫁衣”,鄭有全1990年成立許昌縣發制品總廠,高薪引進人才打破外商設置的設備、技術等諸多壁壘,掌握了檔發、色發到工藝發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實現了中國人做真正假發成品的百年夢想”。
1993年,中美合資的河南瑞貝卡發制品有限公司挂牌。公司“借船出海”,産品直銷美國,同時獲得進出口權,實現了向國際化公司的跨越。2003年,瑞貝卡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發制品第一股,市場也擴展到了非洲和歐洲,産品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
目前,許昌市出口規模超過500萬美元以上的發制品企業有50多家。2016年許昌發制品出口收入超過10億美元,佔全國發制品出口的一半以上。
1981年出生在小宮村、在英國主修經濟學的鄭文青如今女承父業,擔任河南瑞貝卡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文青説,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瑞貝卡公司在尼日利亞、迦納和柬埔寨設立了工廠,實現了全球化生産,人發原料六成以上來自印度,已成為歐洲和非洲假發市場的主流品牌之一。
目前柬埔寨工廠生産的假發産品已出口到非洲。尼日利亞和迦納工廠就近生産解決了數千當地居民就業,也為公司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1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79億美元。
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經營假發生意20多年的商人埃梅克·齊內克説,尼日利亞市場上有多個中國假發品牌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中國假發産品總體品質好,使用壽命長,在尼日利亞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對黃鳳榮來説,她並不知道假發最後賣到了哪裏。她感恩祖輩傳下來的手藝足以讓自己生活無憂。
“農閒時過來做做頭髮,一年能掙上兩三萬元。”黃鳳榮説。

-
誰説民族品牌逐漸消亡,這些老牌國貨依然堅挺
2017-05-10 14:02:09
-
攜手ofo,民族老品牌如何“鳳凰”涅槃?
2017-05-10 14:02:09
-
【有獎攝影徵集】百姓生活 加入攝友微信群
2017-05-09 13:26:41
-
故宮擬取消現場售票,不會上網咋辦?
2017-05-09 09:31:32
-
加班文化盛行,我們如何走出過勞時代?
2017-05-08 10:44:54